事先说明,经济学钻研不多,无法提供有力的理论支撑,所以避重就轻,从人物设定和社会性两方面分析一下黄渤导演的这部神作。其实社会学的大概念中包含了人物设定的小概念,只是说法不同,那么就用一个比较正式的说法为本文分类——从侧重于以个人为研究对象和侧重于以社会整体为研究对象两方面来看这部电影。
一.侧重于以个人为研究对象(其实就是人物设定)。
人物设定看六大主演,黄渤、张艺兴、于和伟、舒淇、王迅、王宝强。
先看王宝强,在不可抗力介入之前,他是一位口齿伶俐、有当兵背景、可以野外生存的导游,为了生动形象和简便,可以直接设想一下许三多退伍以后为生存计当了导游(捂脸)……那么这中间的人物跨度是个难点,有军旅背景的人往往体现在衣食住行中,会无意带出一种快节奏和高质量,而现代导游从这两方面来说倒是比较契合,所以可以认为宝强应该是个至少合格的导游,才有这样一次团建领队的机会。之后的不可抗力改变了一切,宝强和保安大哥展示了很强的野外生存能力,这是在推翻一切后的这个特定环境里最给人安全感的一种能力,所以有人趋之若鹜是人的本能。毕竟在灾难面前,人最原始的本能还是活着。至于后来的暴力“统治”,则让我想起了英国作家乔治奥威尔笔下的《动物农场》,宝强后来变成了“独裁者”,却也因“独裁者”而失信于大众。
再看王迅,王迅扮演的老潘是一位官场高手,见风使舵是他的处世哲学,这一点上倒是颇像五代宰相冯道,他是权力与势力的实践者,却从未真正进入过权力中心。推至当今社会,为名利而失节操的人不在少数,黄渤导演立此人物的反讽之意就显而易见了。
再看舒淇,她是因为失恋散心才出来参加团建,从一开始就是一个唯爱情至上的人设,在经历了重大变故带来的环境变化、心态变化、关系变化等一系列变化后,她的感情线变化呈现出一条有规律的曲线,即每一次变化带给她的都是绝大多数人会有的正常反应,讲到此处又会想起蔡康永在《奇葩说》中的经典词汇——感情账户,在舒淇这里,黄渤的感情账户从建立到存储再到提现,就是一个完整的正比例关系,到结尾时的再度相见,从感情线上说是一个相对完美的结局。所以,舒淇在片中饰演的是一个情感丰富且专一,甚至是带有理想主义和完美主义感情色彩的女白领,甚至在影片最重要的转折中,她接过火把都是因为选择相信爱情。她是本片中最正能量的人物,也在一定程度上是对当今社会部分女性情感价值观的一次矫枉过正。
于和伟,是个现实社会里具备一定经济基础和社会地位的角色,这类人就是大多数人眼中的“成功人士”,而在经历了不可抗力之后,他为了生存暂时寄人篱下,在逐渐适应了艰难的自力更生之后,一些“成功人士”身上特有的品质就一一展现出来:独立、有想法、善于利用身边的一切力量。在偶然间发现了新的生存环境后,便以此为筹码重新获得了生活的主动权,并堂而皇之的把发现的生产资料私有化。此外,他还是个经济学高手,在封闭环境中没有等价交换物的时候,他用扑克牌作为等价交换物,代替货币的功能,从而掌握了游戏规则,也掌握了整个小岛的经济命脉。因此可以这么认为:以于和伟为代表的当今成功人士,都是现行制度最好的制定者和实践者,因为他懂得怎样才能让自身的利益最大化,懂得怎样在有限的资源中无限的剥夺和压榨劳动者。资本家不就是这幅脸孔吗?只是,他还有家人这个软肋,说明他还是一个良心未泯的资本家,也难怪他是个成功人士,因为他的心中还留有家庭的位置。
张艺兴,是个另类。是唯一一个电影中变化本质的角色,从角色外延看,因为剧情需要和达尔文理论,他被黑化了,但从角色内涵看,他的转变实际上代表着贫苦大众和老实人的一次“逆袭”。在影片的绝大部分时间里,他的出现实际上是黄渤的影子,最好的例证就是两次出现两人唱双簧的场景,看似是娱乐大众,实际上是二人合二为一的体现,可以说他的黑化是男主黄渤野心的一个释放平台,“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故事虽然励志,但也要讲究方式方法和时机。当然,作为一位在社会底层打拼的职场小白,掌握一门手艺还是很重要的,比如懂得如何点亮探照灯,如何提供电力。野心,是要靠技术和实力做支撑的。
最后说说主角黄渤,一个普通的劳苦大众形象,幻想着一夜暴富和迎娶白富美,如果不是这样一次灾难,可能永远不会走入女神的视野。在距离暴富那么近忽然又那么远之后的韬光养晦,重整旗鼓,到天上掉馅饼(下鱼),到坐山观虎斗,再到最后试图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主角光环中隐隐带出了开国伟人的革命思想。但在封闭的生活趋于平静之后,又走入了一个奇怪的舒适区,即“有鱼吃、有人陪”的小富即安的生活舒适区,以至于从开始的孤注一掷逃生到后来的不愿离开这样强烈的反差,都不会给他本人的人设带来强烈的跳出感。但当他被迫“疯癫”之后一直在喊的那句“假的,都是假的”,以及之后回归正常生活后的精神病院彩蛋,都让我想起了莱昂纳多的电影《禁闭岛》以及刚上映口碑炸裂的港片《无双》。《罗生门》告诉过我们,故事的走向取决于讲述者的立场,而我们旁观者,其实永远不会知道真正发生过什么。
二.侧重于以社会整体为研究对象。
说完人物,还想说说这部电影的社会性。为什么要说社会性,因为《马克思主义原理》告诉过我们:社会性,是人的本质属性。
小海岛,大社会。看过电影后也看过一些网络评论,其中一点是颇为赞同,即王宝强、于和伟和黄渤的个人言行,代表了三种社会形式,王宝强代表封建社会,于和伟代表资本主义社会,黄渤代表共产主义社会。先不论黄导是否有这样以小见大的真实想法,仅仅用一部电影便想传递出这样的一种人类简史,这其中的胸襟和气魄就颇让人玩味,黄渤至多只是个娱乐圈的优秀演员,为什么会突然传递出这种家国天下的大情怀?这其中的教育意义和警示意义固然有之,但黄导“以小见大”的想法和“不仅仅是导演”的定位还是可以明显感受的到。
小阳谋,大阴谋。于和伟的等价交换物(扑克牌)体系,看似是一个大白于众人的阳谋,但实际上,规则是他制定的,具体运行由他一手把握,其中的变更也会随着大趋势的变化而变化,这样既是游戏制定者又是游戏参与者的境况,对岛上的其他人来说,已经是最大限度的不公平和压榨。这种明里公平合理、暗里有失公允的情形推及整个社会,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漩涡。
小选择,大代价。电影中有这样一句台词,来自于和伟——什么是灾难?灾难不是它发生的时刻,而是发生过后现在的时刻。这句话类似于我们面临的每个选择,选择真正的残酷之处不在选择本身,而在于做出这个选择后要承担的代价。所以,对电影里的众人来说,选择了出海团建,遭遇灾难就是这个选择要承受的代价之一。就像《死神来了》一样,你可以选择不乘坐有不祥预感的那架飞机,如果没有灾难,同样要承受周围人异样的眼光和一定的经济损失,可见,每个选择都会有代价,这代价可大可小、可明可暗,但都必须无条件承担,这就是生活。
小真实,大虚幻。小岛是禁锢,也是高墙。好莱坞经典电影《肖申克的救赎》里有一句话,至今回味无穷——“这堵高墙很有趣,你刚进来的时候,恨它,时间久了,你就开始依赖它。”所以才有了后来可以被保释的图书管理员出了高墙后的不知所措和平静离开。生活是要有目标的,失去了目标,生活就会像一潭死水,看似平静却毁灭自身。这座小岛也一样,一开始它禁锢了这些遭遇灾难的人们,在一系列事情过后,大家有了共同的目标,绑在一起对抗残酷的大自然,慢慢变得轻松,所以外在的禁锢慢慢深入内心,铸成了内心的高墙,高墙内外都是对自己有利的理由。当黄渤喊出那句“假的,都是假的”的时候,不知道他只是觉得由他亲自勾勒和描绘的这个图景是假的,还是整个故事是假的,抑或是除了生命本身,所有一切都是假的。在我看来,小岛是真实的也是虚幻的,人生又何尝不是如此。
结语:这可以是一部浅显易懂的电影,也可以是一部意境深远的电影。结尾处每位演员的笑脸特写,是对这个故事最好的注脚,生活充满着不确定性,不管遭遇什么,失去什么,我们要珍惜拥有的,乐观、坚强的面对任何境遇,毕竟,生活是面镜子,你的笑容迟早会成为你生活的模样。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