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清燕摄
01
所有的结局都已写好
所有的泪水也都已启程
却忽然忘了是怎么样的一个开始
在那个古老的不再回来的夏日
无论我如何地去追索
年轻的你只如云影掠过
而你微笑的面容极浅极淡
逐渐隐没在日落后的群岚
遂翻开那发黄的扉页
命运将它装订得极为拙劣
含着泪 我一读再读 却不得不承认
青春是一本太仓促的书
——席慕蓉 《青春》
青春,对于曹雪芹来说,或许也是“一本太仓促的书”。
一个十几岁的少年,家世从鲜花着锦之盛,一下子落入凋零衰败之境,大观园曾是他的“青春王国”,当年一起在园子里相伴嬉戏的姐妹(探春、湘云等),那些疼过他、爱过他的红颜(宝钗、袭人等),那些他疼过、爱过,放到心里暖过的爱人和知己(黛玉),一个个,亡的亡,散的散……
他曾是她们人生和命运的重要参与者,也是她们人生结局的见证者。对于她们,他有钦佩,有愧疚,有悔恨,有不舍,有怜惜,更有锥心之痛……
面对这些已经写就的生命结局,追忆如烟往事时,人到中年的曹雪芹,真真犹如做了一场梦。
一个月朗星稀、彩云遮月的夜晚,或许就一下子想起了那个“风流灵巧”,却早早去了的晴雯。
有些话萦绕心头,不吐不快——“霁月难逢, 彩云易散 。心比天高 ,身为下贱 。风流灵巧招人怨 。寿夭多因毁谤生 ,多情公子空牵念 。”惋惜、心痛之余,却又不知该恨谁,该怨谁?
或许是某个寂静的黄昏,独立阶前看夕阳西下,倦鸟归林,一阵微风吹过,忽有花气袭来,那个“温柔和顺”、陪伴自己多年的花袭人就蓦地走进心里……
“枉自温柔和顺,空云似桂如兰;堪羡优伶有福,谁知公子无缘。”
那个曾心心念念、死心塌地要陪伴“公子”一生的女孩,却偏偏造化弄人,走着走着,就丢了……谁,又能陪谁一辈子呢?
经历过人生风雨的曹公,多愁善感又多才多艺,故人、往事历历在目,每每思及某人,或许就会随手写上一首诗,画上一幅画。忆及某情某景,或许就会填上一阙词,谱上一首曲。
“都道是金玉良缘,俺只念木石前盟。空对著,山中高士晶莹雪;终不忘,世外仙姝寂寞林。叹人间,美中不足今方信。纵然是齐眉举案,到底意难平 。”
就这样,一首一阙地写了下来……
这些词、曲,或许就是《红楼梦》这部鸿篇巨著最初的那颗种子。
可,这么简短的几句话,怎么能述尽她们可悲可叹的一生呢?远远不够!于是,忍不住再为她们写点什么……
经历了命运的起落,遍尝过世间的冷暖,反思自己及身边诸人的命运,觉悟家族的兴衰荣辱,想诉诸笔端的东西,也越来越多……
于是,一颗种子,开始发芽、生根。
02
《红楼梦》第五回中,贾宝玉梦游太虚幻境,见到了“金陵十二钗正册”和“又副册”,听了《红楼梦》十二曲,而且还读了《红楼梦》曲词的原稿。
《红楼梦》中的很多人物,应该不是杜撰的,而是在生活中真实存在过的。 曹公在执笔创作时,已是中年落魄之际,再将自己代入到青春华年,彼时“所有的结局都已写好, 所有的泪水也都已启程 ”。
因此,第五回中那些暗示人物命运、揭示故事走向的判词、曲词,既是作者对那些人物一生的概括总结和评价,也可以看成是作者写作时的创作大纲。
所以,从全书架构来看,第五回的地位无疑是至关重要的。它很可能就是作者创作这部经典巨著时思想上最初的一点“星星之火”,也是作者创作这部书的提纲挈领。
一首判词,就是一个故事脉络。但如果把《红楼梦》看成一个骨肉丰满、气血充沛的人体,那么第五回中那一首首判词,就仿佛是那人体中的一条条经络。
这些经络,相互交叉,彼此交融,串起全书的气血,共同滋养出一个丰盈而饱满的故事体。
03
曹公在第五回中,选择用判词的方法早早地把故事中很多人物的结局告诉了读者,这样的写法少之又少,甚至“很冒险”。
正如蒋勋老师说的,“一部小说一开始就把结局告诉读者,这很冒险,因为如果知道结局,读者很可能就不想看下去了。”(蒋勋)
但不得不说,《红楼梦》这个独树一帜的写法,也是她做为文学经典金光闪闪的亮点之一。不但没有产生上述风险,反而勾起了读者强烈的好奇心。
那些判词、曲词,一首首,一阙阙,说得云山雾罩,讲得隐约模糊,有点像猜谜语,吸引着你,恨不得把后面的内容一下子看完,马上揭开这个“谜底”。
待看完全书之后,又忍不住翻回去一读再读,反复咀嚼,前后印证,令人回味无穷。
正如蒋勋老师所说的,“《红楼梦》告诉我们,结局不是最重要的,人怎么一步一步走向那个结局才重要。”
这,就是曹雪芹的高明之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