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孝庄太后的一生(十七)

孝庄太后的一生(十七)

作者: 流年践行 | 来源:发表于2023-04-14 04:36 被阅读0次

前文有一些关于孔四贞的内容,这里会着重讲孔四贞为报答孝庄因素助力康熙平三藩的事件。

孔四贞报答孝庄的恩情,助力康熙平三藩

孝庄的影响并不止于宫廷与朝堂,还远播于南方的藩属。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孔四贞。

当年孔四贞的父亲孔有德死后,孝庄即把孔四贞当养女厚待。清廷还特地令人送给孔四贞万两白银,供其日用。

顺治十二年(1655年)四月,孔四贞作为太后养女,受赐食禄视和硕格格,可谓恩宠备至。

后来,孝庄差点让孔四贞当上皇妃,只因顺治不从,此事才算作罢。

但史书中清晰地记载:“奉圣母皇太后谕,定南武壮王女孔氏,忠勋嫡裔,淑顺端庄,堪羽壶范,宜立为东宫皇妃。

尔部(指礼部)即照例备办仪物,候旨行册封礼。”如前文所述,孝庄试图立四贞为皇妃时,还有其他更为重要的原因。

但此等大事,排除其他因素外,不难看出孝庄对四贞的厚爱。

孔四贞既与顺治无缘,孝庄便安排她与孙延龄结为夫妇,并赐他们东华门外的一处豪宅。

爱屋及乌,孝庄的恩宠还从孔四贞身上蔓延到孙延龄,孙延龄的待遇不亚于亲王。

康熙五年(1666年),孙延龄被任为镇守广西将军,孔四贞被任为执事。夫妇二人移镇桂林,掌管王旗,牢牢地控制着广西的局面。

只是在这个时候,孔四贞夫妇出现了矛盾,因争权而互相猜忌。属下王永年、戴良臣等人乘机离间,并逐渐地掌握了实权。

孙延龄积怒之下,上奏朝廷,弹劾王永年、戴良臣、严朝纲等滥用权力,目无国法。而王永年等人也上疏反告孙延龄种种不当。

朝廷派两广总督金光祖调查。金光祖是严朝纲的亲戚,予以袒护,并反过脸来指责孙延龄御下失宜。

此后,孙延龄与王永年等都统的矛盾不断加剧。

孙延龄不仅在广西受气,而且还受到其他朝臣的参劾。

山西道御史马大士上疏朝廷,认为孙延龄并无奇功伟绩,却屡次陈奏朝廷,想要违背国家成例,运用私人。

吴三桂反清后,康熙以广西毗邻贵州,特授孙延龄为抚蛮将军,令其固守疆土,剿御叛军。

吴三桂也积极拉拢孙延龄,抓住孙延龄与都统素有私怨的弱点,予以游说。

孙为了报私怨,竟接受吴三桂的拉拢。接着,他马上采取行动,埋伏下力士后,以议事为名传王永年等人,一举将往日宿敌杀掉。

这种违背国法的事传开后,两广地方官迅速将孙延龄视为敌人,并将孙之种种叛乱行为报到朝廷。

康熙下旨谴责孙延龄,号召孙的部属反正,或擒斩延龄,或献兵马城池,或自拔来归。

事已至此,孙延龄却并没有完全投靠吴三桂,反而为自己辩白,希望得到朝廷的谅解。

经朝廷讨论,康熙下旨,称:如果孙延龄能够革心悔过,戴罪立功,绞杀逆贼吴三桂,那么朝廷可以赦免前罪,照旧加恩。

此时,清军与吴三桂之间的战争处在阴晴不定之间。表面上,吴三桂军队甚至还占上风。

孙为吴三桂声势所惑,竟拒绝朝廷的恩旨,自称安远大将军,走上叛乱之路。

可是不久后,孙延龄便发现叛乱的日子并不好过,他也无法得到吴三桂的真正信任与重用。

而且,在与清军作战的过程中,他的旧部还发生了两次兵变。第二次兵变中,孙延龄被迫带着孔四贞隐藏起来。军士们找到他们躲藏的地方,要他们出来。

孙延龄不敢出去。最后,还是孔四贞出去,对军士们说:“你们都是定南王的旧部。

你们杀我们容易,但对得起定南王吗?”军士们正有悔意,于是重新拥戴孔四贞夫妇。

孔四贞威信大增,孙延龄也开始从内心里佩服自己的夫人,事事听夫人的吩咐。

孔四贞于是执掌大权,每日身穿戎装,击鼓登堂处理军务,其才华得到展示,军士颇服。

孔四贞掌权后,想到往日里太皇太后对自己的恩情,决心说服孙延龄重新归顺朝廷。

孙起初尚犹豫,但看到孔四贞决心已定,便真正回心转意。

孔四贞马上通过傅鸿烈向朝廷表达自己的意思:四贞无时不刻想念太皇太后,感念朝廷对孔氏一门的恩典。

朝廷若降恩纶,赦免延龄的罪过,封四贞为郡主,四贞将感恩戴德,立刻率部归顺。

孔四贞的意思很快被孝庄、康熙得知。孝庄非常高兴。康熙则特命督捕理事官麻勒吉前往招抚孔四贞。

孝庄与康熙高兴的时候,他们的仇敌吴三桂则非常恼火。孔四贞此举无形中削弱了他的力量。愤怒之余,吴三桂派人率兵讨伐,杀死孙延龄及其儿子,将孔四贞俘虏。

后来,孔四贞虽大难不死,最终回到京城,可是,因她被俘后被迫接受吴三桂的利用。。

所以,即便孝庄再厚爱,她也再无法回到自己喜欢的政治舞台了。

历史人物的历史命运往往并不掌握在自己的手中。可是,不管怎么说,孔四贞因感念孝庄之恩而最终说服孙延龄率部归顺,却是不争的事实。

而此事实,也确实对大清平定三藩起到了积极的影响。

“三藩之乱”的战火蔓延了大半个中国,在前后八年的平定三藩战争中,康熙皇帝几乎寝食难安。

就在平叛战争进行到第四年的时候,孝庄着急了。她不仅为协助皇孙平定叛乱而着急,更为皇孙的皇后之位久虚而着急。

第一位皇后赫舍里氏于康熙十三年(1674年)难产薨逝,至今已逾三载,并未见皇孙有立后之意。

康熙皇帝的身边并不缺少漂亮年轻的女人,但立后之事关乎国体,在内战剧烈、政局不稳时愈发显得重要。

孝庄太皇太后隐隐不安,她害怕皇孙康熙步他父亲顺治的老路。每每想到那位“不爱江山爱美人”的情种儿皇帝,孝庄总有不堪回首之感。

让她欣慰的是,孙子康熙皇帝颇识大体,聪明过人,比乃父更像个当皇帝的料。可自从赫舍里氏皇后逝后,情况有所不同。

出于政治考虑,朝廷打算将遏必隆之女钮祜禄氏立为新皇后,然而,事实上,康熙本人却与表妹佟佳氏打得火热。佟佳氏几成专房之宠,这在孝庄看来却不是好兆头。

康熙十六年(1677年)七月上旬,京城沐浴在初夏的熏熏暖风中。

退朝后,康熙皇帝照例去慈宁宫请安,被孝庄叫住了。

孝庄让康熙分析一下导致明朝灭亡的原因。

康熙胸有成竹,侃侃而谈,认为:“朱明覆亡的症结林林总总,其大要不外有二:一是吏治不整,纲纪颓丧,致使贪官污吏遍天下。

文官治政,横征暴敛,民不聊生则思造反;武将安边,虚报军饷,假功请赏,御寇无方,掠民有术。

二是宫禁不严,外戚作乱,太监跋扈,以致言路塞绝,朝廷虚设,终致天下大乱。”

孝庄频频点头,表示认同,指出:“总其大要,扼其纲领,方是为君之道。”

接着,孝庄话题一转,提到另一件事上,说道:“皇后薨逝已经三年了,如果国母之位久虚,势必造成国体不稳,终究不妥呀。

我知道皇上甚是中意表妹,本应该成全你们。可是,你父皇的覆辙,你不可再蹈了。

那时候,你父亲像是着了魔法,九头牛也拉不回来。

他宠幸董鄂氏倒也不算错,可不该将五宫蒙古后妃都冷落一旁。要懂得这可不只是皇家内院的私家事。

康熙皇帝敛容静听,表情越来越严肃。他已听出了太皇太后的话外之音。

听到后来,康熙目光中尽为坚毅之色,说:“孩儿牢记在心,一切听从老佛爷的教诲。孙儿凛遵就是。”

看着孝庄满意的神情,康熙默默地行礼退下。

第二天,康熙皇帝特意来到钮祜禄氏的住处,对其温言抚慰。接着,钮祜禄氏被册立为皇后。佟佳氏只被册封为贵妃。

此后,康熙帝便不再经常去佟佳氏的寝宫了。他将主要精力投注到国家大事上。

康熙励精图治,顶住三藩之乱开始时清军节节败退的不利局势,选用将才,加强武备,分化叛敌,剿抚兼用,逐渐转劣势为优势,取得最后的胜利。

福建的耿精忠、广东的尚之信(尚可喜之子,康熙十五年叛附吴三桂),均在清军的强大攻击下举旗投降。

吴三桂陷入孤立状态,他看到形势不利,匆匆于康熙十七年(1678年)三月初一称帝,国号大周,年号昭武。

过了不到五个月的皇帝瘾,吴三桂即撒手人寰。

他的孙子继承了他的职权,勉强支撑了几个月,次年二月被围在昆明,十月城破自杀。三藩之乱由此平定。

平定三藩是清初最重要的成果之一,其意义不逊色于当年的清军入关。从这一刻起,清朝统治者才称得上真正统一了全国,建立了真正意义的事权统一的大帝国。

在长达八年的战火中,康熙与他的臣子经受了巨大的考验,获得了卓越的功绩。

康熙从此奠定了康熙大帝的至高权威,成为历朝历代中最有魄力最富思想的圣君之一,为清朝以后的统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取得最后胜利后,康熙更把平叛的功劳归结到祖母的教诲及精心策划上,同时对战后百废待兴的现实有清醒的认识。

孝庄的态度与康熙一致,不愿意为自己上徽号,而是一如既往地将功劳和荣誉全部给予康熙。

她下达懿旨:“自叛逆构乱,于今八年。皇帝焦心劳思,运奇致胜。

削平寇盗,海宇宁谧。皇帝应受尊号,以答臣民之望。至于我,处深宫之中,不参与外事,受此尊号,于心未惬,此典礼不必行。”

康熙没有听从祖母的话,再次上奏,劝说祖母同意。孝庄仍不答应。

康熙第三次劝说,奏请道:“自寇乱用兵以来,将士疲劳,生民困苦,疮痍未复,喘息未苏。虽兵戈乍戢,疆宇初平。

国家纪纲,正宜整顿。地方元气,正宜培养。臣何敢宴然自处,以为太平无事,受纳尊号。惟祈太皇太后圣心欢豫,俯体群情,允行大典,臣实幸甚,天下幸甚。”

见康熙一再劝说,孝庄终于答应接受徽号和庆典。

康熙二十年(1681年)十二月,朝廷为太皇太后上徽号:昭圣慈寿恭简安懿章庆敦惠温庄康和仁宣弘靖太皇太后。

徽号是为尊称,每多一字便多一份敬意与尊贵。

天下太平,国家兴盛,康熙高度集权,内外臣服,孝庄自认已经完成了政治使命,可以安享晚年了。

从康熙内部擒鳌拜,外部平三藩,孝庄一直在背后默默地帮助康熙,并没有垂帘听政,只希望康熙能够做一个好皇帝,为百姓造福。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孝庄太后的一生(十七)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ilbzd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