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要有光啊
人际关系和洞察力 | 发光Weekly vol.02

人际关系和洞察力 | 发光Weekly vol.02

作者: Dove不是德芙 | 来源:发表于2018-01-14 21:54 被阅读22次

【发光weekly】是Dove新启动的周刊,以每周一篇的形式分享近期所学内容,既是一个干货记录平台,也是与大家分享学习心得的渠道。欢迎踊跃投稿,和大家分享你的学习成果或思想感悟。首发于公众号:要有光啊,欢迎关注。

本文是【发光weekly】的第二篇文章,记录影响人际关系的3个数字及其他。公众号原文

整理:Dove不是德芙

公众号原文


影响人际关系的3个数字:

6:六度分隔理论

150:由牛津大学人类学家罗宾·邓巴提出,也称“邓巴数”。

5(五人定律):你是与你相处时间最多的五个人的平均值。——美国商业哲学家、成功学创始人Jim Rohn

第一个数:6

该理论来源于著名社会心理学家斯坦利·米尔格拉姆(Stanley Milgram)在1967年曾经做过一个研究,他的研究方法被称为“小世界方法”。一个人与任一个陌生人可以通过6个人建立联系。

尽管在研究方法方面存在着缺陷,米尔格拉姆的小世界实验还是很有启发意义的。

第一,关系网中的“弱纽带”在传播信息的时候比“强纽带”更管用。

这就是美国社会学家马克·格拉诺维特(Mark Granovetter)提出的“弱连接理论”。“强纽带”指与我们接触最频繁的那些人:比如亲人、同学、同事、朋友。“弱纽带”,比如你在微信上加的从未见过面的朋友,在开会的时候认识的人,甚至是坐飞机的时候认识的坐在你旁边座位上的人。

为什么“弱纽带”更容易传播信息呢?因为跟你更亲近的“强纽带”关系的生活圈子和你差不多,你知道的他们也知道,你不知道的他们也不知道。只有“弱纽带”关系才能跨越不同的圈子,传播更多的信息。所以,如果你要想找工作、找对象,最好的办法不是去找“强纽带”关系,而是去找“弱纽带”关系。

第二,尽管关系网这么管用,但把关系网连接在一起的不是我们,而是一些极其活跃的“超级联系人”。他们不仅朋友多,而且跨界。通过这些“超级联系人”,我们每个人的关系网才能连接起来。所以,你认识多少人并不重要,但你认识多少种人很重要。把自己的微信朋友圈加满,也不一定能帮你扩大关系网,更有效的办法是保证在你的朋友中,有更多的“超级联系人”。

第二个数:150,由牛津大学人类学家罗宾·邓巴提出,也称“邓巴数”。

我们能够稳定地维持人际关系的人数,大概在150人左右。邓巴指出,人的大脑认知能力有限,负担不了那么广泛、频繁的社交活动,一个人能够维持的稳定的社会关系,比如说至少每年联系一次的亲朋好友,大约为150人。

所以,合理选择自己的交往圈子也非常重要。

第三个数:5(五人定律):你,是与你相处时间最多的五个人的平均值。——美国商业哲学家、成功学创始人Jim Rohn

你的性格会跟这五个朋友很像,你的爱好会跟这五个朋友很像,你的价值观也会和这五个朋友很像。

总之,虽然很容易与其他人建立联系,但是应有意识地积极认识不同圈子的人。这不仅可以帮助我们认识更多的人,更重要的是,不同圈子的人,思维方式和做事习惯可能与我们不同,与不同圈子的人交流可能帮助我们拓宽视野和思路。而选择交往圈子和核心朋友时,牢记邓巴数和五人定律,也许有所帮助。


与人沟通

与人交谈时,如果对方听的不耐烦了,大多数人的第一反应是越说越多,希望找到重拾对方兴趣的话题,但更好的做法其实是:引导对方说话,自己少说多听,形成互动。这是精神科医生马克·郭士顿(Mark Goulston)的建议,他也是一位跨界沟通专家,他认为人们之所以有这种第一反应,有两个原因:首先,所有人都渴望被倾听;其次,谈论自己的过程中会释放多巴胺,一种兴奋性神经递质,“话唠的人永远话多,是因为他们沉溺于这种兴奋里”。

在《哈佛商业评论》的一篇文章里,郭士顿介绍了一种避免自己话唠的“交通灯法则”:在谈话的前20秒钟,你面前的灯是绿的,只要你的谈话内容与对方有关,他是会喜欢你的;接下来的20秒钟,灯是黄的,人们开始对你的谈话内容逐渐失去兴趣,认为你啰嗦;在40秒钟的时候,灯变红了,这个时候你最好停下来,除非你非常善于交谈,不然凡是说话超过半分钟的人,都会让对方觉得唠叨。

遵守这个“交通灯法则”,只是预防自己说太多的第一步。郭士顿认为,找到自己话唠的潜意识动机更重要。比如,你是为了一吐为快还是澄清自己的想法?不管是什么原因,冗长、独白式的谈论总会让对话进行不下去,也许还会让双方都陷入不愉快的交替“独白”中。

总之,郭士顿建议,人们可以培养自己对20秒、40秒的时间感,在灯是绿色和黄色的时候停下来,通过问问题、基于对方谈到的内容发表见解等方式,让对方融入到自己的话语中。这样才会形成真正的对话,而不是争论谩骂。


洞察力

学习有两种模式,一种是从信息到概念,然后储存。另一种是从一种感受到另一种感受,然后输出。后一种学习方式,就是我们经常说的,让知识穿过身体,它也会成为你的财富。

刘润老师认为,能打出一个好比方,就体现你对这件事有深刻的洞察。这也是知识穿过了身体的表现。如果你只能用术语,对熟人才能把这件事讲清楚,那说明你对这事的理解还远远没到究竟,你只是在沿用别人的表达。

第一次听到这个观点时有种醍醐灌顶的感觉。上学多年,也许我们的记忆力已经被训练得非常好了,但是沿用别人说的内容并不代表我们完全弄明白了某件事或者某个道理,要检验自己对一个事物是否有清晰的认知,可以看自己是否可以采用类比或者打比方的方式描述清楚它。

罗振宇在跨年演讲中讲解普通用户和超级用户时,打了个比方。

比如一位男士带着您的女朋友或者老婆看电影,旁边坐着一个挺好看的单身女性。

突然,她递过了一瓶矿泉水,大哥,拧不开,帮个忙?

请问,这个时候你该怎么办?

当然拧就完了,对不起,不可以,为什么?

因为你的女朋友或者老婆坐在旁边,她会不高兴。

当然帮人一个忙没什么,但是不高兴这个东西就是这样,那你说怎么办?

正确的姿势是这样的,拿过矿泉水瓶,说老婆,你要不要帮她这个忙?

老婆说,我也拧不动,老婆,我帮你拧开。

不管你手中的用户有多少,请先关照你身边超级用户的感受。

在这个例子中,寻求帮助的女性是普通用户,男士的伴侣就是超级用户。这个例子让人印象深刻,瞬间理解超级用户和普通用户的区别,并且能够铭记于心。


如何才能在大规模人群中,就重要事项达成共识?

历史上只有一种方法是有效的:就是用坚定的信念影响所有的人,如果有影响不了的,就把达不成共识的人排除出去。

永远不要低估人性的顽固,也永远不要高估妥协的力量。在大多数情况下,共识是我们展现意志、选择伙伴的最终结果。


本文整理内容来自得到APP,参考如下:

《罗辑思维》影响你社交关系的神秘数字

《李翔知识内参》沟通技巧:聊天的“交通灯法则”

《罗辑思维》什么是洞察?

《罗辑思维》2017时间的朋友跨年演讲(中)

《罗辑思维》共识是怎么来的?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人际关系和洞察力 | 发光Weekly vol.02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ilckg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