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汉魏人物
第四节 著名书家和书学理论

第四节 著名书家和书学理论

作者: 溪客chen | 来源:发表于2017-10-24 09:27 被阅读0次

    著名书家:个人纯粹凭借书法而扬名和形成书法群体和流派是从汉代开始的!由于年代久远和当时书家没有署名的习惯,尽管现在能看到数量丰富,艺术高超的汉代碑碣、简牍墨迹,这些史书所载的大书法家都没有可靠的书迹存在。

          按地域,陕西的有陈遵、曹喜、杜操。河北的有王次仲,崔瑗,崔寔。甘肃有张芝、梁鹄。河南的蔡邕,师宜居。

    第四节 著名书家和书学理论 第四节 著名书家和书学理论

    陈遵:字孟公。西汉末杜陵,今陕西西安东南。干过北京市长,当过河南太守,一生起起落落,却官运亨通,也和他作为一个有名的书家受到贵族的喜爱有关!他嗜酒,性豪爽,爱交朋友,略涉传记,工于书法,他一生放荡不羁创造了芝夹篆!在更始帝时任大司马护军,出使西域,滞留当地为人所杀!

    第四节 著名书家和书学理论 第四节 著名书家和书学理论

    曹喜:字仲侧,扶风平陵金陕西咸阳西北人。擅长悬针和垂露篆,用笔丰富,体态更活泼。从曹喜之后,东汉中后期十分流行,從《袁安碑》《袁敞碑》到許多碑額,如《伊庙碑額》是懸針,《孔廟碑額》為垂露。從史料分析,同時代班固受其小篆影響,漢末的蔡邕和邯郸淳也师法曹喜。

    第四节 著名书家和书学理论

    没找到杜操的画像!

    第四节 著名书家和书学理论

    王次仲,名王仲,字次仲,东汉书法家(一说秦代书法家)。上谷郡沮阳县(今河北省怀来县大古城附近)人。少有异志,年及弱冠,变仓颉旧文为今隶书。更强调结体的规范性和用笔的丰富性,从而形成饰隶八分书!

    第四节 著名书家和书学理论 第四节 著名书家和书学理论

    崔瑗,字子玉,崔骃之子,涿郡安平(今河北安平)人,东汉著名书法家、文学家、学者。书法方面尤善草书,师法杜度,时称“崔杜”。撰有《草书势》,是现存最早的一篇纯粹讨论书法艺术的文章!

    治学方面,曾与著名学者贾逵、马融、张衡等问学或交游,精通天文、历法、京房易学,后来又从东郡发干县狱吏学习礼学,可谓“专心好学,虽颠沛必于是。”

    崔寔

    崔寔(约103年~约170) 东汉后期政论家。字子真,又名台,字元始,涿郡安平(今河北安平)人。曾任郎、五原太守等职,并曾参与撰述本朝史书《东观汉记》。东观修史;任五原太守,斥卖储蓄为百姓制作纺线、织布之具以教之,解民寒苦;政治兵马,严守烽火台,虏不敢犯;校订五经。他编写的《四民月令》所反映的正是东汉晚期一个拥有相当数量田产的世族地主庄园,一年十二个月的家庭事务的计划安排。所谓“四民”是指士、农、工、商。他家学渊源,典型的世家子弟!

    第四节 著名书家和书学理论 第四节 著名书家和书学理论 第四节 著名书家和书学理论

    张芝,生年不详,约卒于汉献帝初平三年(约公元192年),字伯英。汉族,瓜州县(今属甘肃酒泉市)人。东汉书法家。凉州三明之一大司农张奂之子。出身官宦家庭。

    张芝擅长草书中的章草,将古代当时字字区别、笔画分离的草法,改为上下牵连富于变化的新写法,富有独创性,在当时影响很大,有“草圣”之称。书迹今无墨迹传世,仅北宋《淳化阁帖》中收有他的《八月帖》等刻帖。

    张芝与钟繇、王羲之和王献之并称“书中四贤”。张芝为张奂长子,字伯英,年轻时就很有操节,虽出身宦门,而无纨绔气,勤奋好学,潜心书法,当朝太尉认为他将来不是文宗,就是将表。屡次征召他出来做官,皆严辞拒绝,故有“张有道”之称。他潜心研究书法,尤好草书,师承崔杜之法!字之体势,一笔所成,偶有不连,而血脉不断;字迹气脉贯通,隔行不断。古人谓之:“一笔飞白”,开书法之一代新天地。历代书法大家誉称张芝草书为“一笔书”,尊称张芝为“草圣”。他还是一个制笔专家.

    第四节 著名书家和书学理论

    蔡邕(yōng)(133年—192年),字伯喈。陈留郡圉(yǔ )(今河南省开封市圉镇)人。[1]东汉时期著名文学家、书法家,才女蔡文姬之父。因官至左中郎将,后人称他为“蔡中郎”。说起蔡文姬父女那就太多故事了!蔡邕因上书十常侍乱政而削职回乡,因董卓赏识其才能而为之效力后被王允下狱杀之,群臣和士人皆苦之,汉朝事无人考定!

      文学成就:汉代最后一位辞赋大家,诗歌现流传400多首,因战乱均有蔡文姬在曹操的救助下,凭借惊人的记忆力默写下来.

      书法;工篆隶,尤以篆其结字严整,点化俯仰,体法多变,而著称。创飞白书,笔画中丝丝露白,似用枯笔写成,对后世影响很大.

      经学

    熹平四年(175年),蔡邕有感于经籍距圣人著述的时间久远,文字错误多,被俗儒牵强附会,贻误学子。于是与五官中郎将堂溪典、光禄大夫杨赐、谏议大夫马日磾、议郎张驯、韩说、太史令单飏等任,奏请正定《六经》的文字。灵帝予以批准,蔡邕于是用红笔亲自写在碑上,让工人刻好立在太学的门外,这就是中国第一部石经“熹平石经”(又称汉石经、一体石经)。后来的儒者学生,都以此为标准经文。碑新立时,来观看及摹写的,一天之内,车子就有一千多辆,街道也因此堵塞。

    轶事典故:焦尾琴:蔡邕在吴地曾听一枯木在灶下因火烧而哭泣,救下枯木做成七弦琴,其因犹如天籁!

    柯亭笛:拆下柯亭用第十六根竹制笛,其因优美动听!

    第四节 著名书家和书学理论

    师宜官,东汉书法家,南阳(今河南南阳)人。灵帝(一六八至一八九在位)好书,徵天下工书者於鸿都门,至数百人,八分称宜官为最。大则一字径丈,小乃方寸千言,甚矜其能。性嗜酒,或时空,至酒家书其壁以售之,观者云集,酤酒多售则铲去之。后为袁术将,钜鹿耿球碑,术所立,宜官书也。

    第四节 著名书家和书学理论 第四节 著名书家和书学理论

    梁鹄,字孟皇(也有记作孟黄,与《襄阳记[1]》中记载的“梁孟星”应为同一人),生卒年不详,安定乌氏(今甘肃平凉)人,东汉末年至曹魏时期著名的书法家。少好书,受法于师宜官,以善八分书知名。初举孝廉为郎。光和元年(178),入鸿都门学,出任凉州刺史,后入朝提升为尚书。时值天下大乱,群雄割据,梁鹄奔赴荆州(今属湖北),投归刘表。建安十三年(208),荆州破,梁鹄复归曹操,被待为上宾,授以军假司马,使在秘书以勤书自效。

      梁鹄书迹因处战乱年代,所留甚少,其书作“大魏受命肇造区夏,天人咸和运世隆化”是一篇不可多得的精美代表作。书迹骨气凝重,筋力丰足,笔势雄健,意志戆宕,充分体现了八分书的精熟和超迈,完全证实了善书大字的雄浑和壮阔。远远超越了同时期的师宜官、钟繇、邯郸淳、韦诞等人,不亏为魏武钟爱鹄书,宫中的题署多出自鹄之手,牌匾非鹄莫属的传说。

    梁鹄书“大魏天人”刻石在笔法上,用笔斩截,干脆利落。其书横竖画,起止过接多用方折,偶以绞转;入笔方劲,中节遒缓,收锋雄峻。笔画双肩折角毅正方严,顿挫分明,舒张得势;如文中“咸”、“和”等字,书撇捺画,磔笔圆劲本健,既应规入矩,又豪迈奔放。如文中“肇”、“运”、“夏”等字,从整体看方笔多于园笔,凌厉中见朴厚,方正中多变化。在字体布局上,其笔画简者,笔道写得丰腴,有时参与篆书的萦折笔画,在体势上多取横势,增强文字的厚重之感

    汉代书学理论:

    一:说文解字

    第四节 著名书家和书学理论 第四节 著名书家和书学理论 第四节 著名书家和书学理论 第四节 著名书家和书学理论

    作者:许慎,字叔重,汝南召陵(河南郾城)生于东汉明帝初年,享年八十余岁。古文经学大师。

    编写的目的:许慎所处的时代,古文经与今文经的论争非常激烈。今文经的儒生大多认为当时通行的用隶书书写的经典,都是父子相传,不可怀疑,不可更改的。他们解说字义不严肃,谬语较多。而古文经的儒生不通文字则认为从孔壁中发掘出来的用六国文字书写的经典是可靠的。一片混乱局面!

      许慎认为,有文字而后有五经,今文经学随意解说文字,是“人用己私,是非无正,巧说邪辞,使天下学者疑。”要纠正今文经的妄说,提高古文经的信度,“理群类,解谬误,晓学者,达神旨”,必须弄懂文字的结构、读音及其意义。他强调,“文字者,经艺之本,王政之始,前人所以垂后,后人所以识古。”并说“本立而道生”。

    内容简介:全书以小篆为主体,分析字形结构,根据不同的偏旁,分立为514部,始于“一”部,终于“亥”部。凡字形偏旁或笔画接近的字都归于一部,举偏旁居一部之首。部与部排列的顺序大体以部首的笔画和形体结构是否相近为准则,笔画结构相近的就序列在一起。许书514部分为14篇,卷末叙目别为一篇,故为15篇。

      小篆之外,如有籀文、古文异体,则列其下,名为“重文”。全书共收篆文9353字,重文1163字。

    价值意义:本书总结了先秦、两汉文学的成果,给国人保存了汉字的形、音、义,是研究甲骨文、金文和古音、训访不可缺少的桥梁。特别是《说文》对字义的解释一般保存了最古的含义,对理解古书上的词义更有帮助。保存了研究古代社会历史、文化等各方面的材料,是文人整理中国优秀的文化遗产的重要的阶梯。有助于现代人博古通今!

    二:草书势,作者崔瑗,前面已介绍!这是保存到现在同时又真实可信,纯粹讨论书法艺术的成文最早的一篇。。《草书势》是谈论草书技法的文章,用比喻的手法加以描述。强调了草书给人强烈的动势感,“势”正是草书形态运动和力的表现,草书之美也正来源于此。

    三,篆势。作者,蔡邕,已介绍!《篆势》,将其置于汉代弥漫着浪漫楚风的背景下,会发现这篇描述汉代篆书的瑰丽文章不是辞藻的铺陈堆砌,而是言之有物的意象描述。“圣人立象以尽意”,汉代流动瑰丽的篆书,所表达的正是汉代追求浪漫、重视装饰的审美追求。森严的秦文化之“法”与浪漫的楚文化之“意”在汉代篆书里交融,开创了中国书法史上辉煌的一页,承前启后,耀炳千秋!

    三:非草书。作者,赵壹(公元122——196年),字元叔,古汉阳西县(今甘肃陇南礼县)人,东汉辞赋家。是东汉时期与书法家敦煌人张芝,思想家镇原人王符齐名的陇上三大家之一。他体格魁梧,美须豪眉,相貌超群,性格耿介狂傲,举止独特,铮铮铁骨,顶天立地。

      善写抒情小赋,曾作〈刺世疾邪赋〉,表现了对当时奸邪当道,政治黑暗的不平。(非草书〉则以长篇专论强烈非议当时刚新兴的草书艺术,一则否定草书的功用,再则抨击时人痴狂学草书的风气,欲学者返于仓颉、史籀的正规文字,用心思于儒家经典之上。最后虽终势不可回,草书仍然持续由隶草、章草以至今草、狂草一路发展。然从中亦反应出东汉草书艺术蓬勃发展的事实,足以弥补正史上记载的阙漏。但世人对非草书褒贬不一!

    现将书法是第四节总结如此,有不当处请老师和同学们批评指正!—溪客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第四节 著名书家和书学理论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ilctp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