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那些漫长的冬夜,在我不知道该做些别的什么事情的时候,我就会拿出这本书来,享受地阅读它。”克尔凯郭尔的《人生道路诸阶段》就是这样的一本书。
克尔凯郭尔这个名字,你也许觉得陌生,但其实,他可有着“丹麦的苏格拉底”的美誉;更重要的是,他还是西方存在主义的鼻祖,影响了叔本华、加缪、萨特、雅思贝尔斯、海德格尔等后来几乎所有的存在主义哲学家。
存在主义,说白了,是一种个人主义的人生哲学,探讨的是人如何过好这一生。克尔凯郭尔的这本书,就是用存在主义的视角看待人生,其对人生阶段的划分非常精彩:
人生有三种绝望。
第一种叫“不知道有自我而绝望”,譬如一个人随俗浮沉,把自己归类为某一种人,属于某个阶级、某个族群。他根本没有注意到一个灵性的自我,却照样感觉安全与满足。换句话说,他这种状况处于无救之中,但却不感觉到自己无救,那就是真正的无望了。
第二种是“不愿意有自我而绝望”,这种人意识到自己是属灵的,但更意识到要真正做自己压力太大了,而且未来不可期,所以放弃了做自己的可能。换句话说,很多人在绝望中想要摆脱自己。
第三种是“不能够有自我而绝望”,因为即使你意识到自我,愿意成为自我,但是,单靠自己的力量是没有办法完成自己的。所以克尔凯郭尔说,“在丧失自己的时候才能得到自己”,意思是只有你开放自己,接受永恒力量的帮助,才能成为自我。但是,很多人没有觉悟自己真正的处境,只靠自己的思想,以至于走上了偏差的路。这就是不能够有自我而绝望。
人生有三个阶段。
第一种是“感性阶段”。人过得是“今朝有酒今朝醉”的生活,沉浸官能享受,这种人只活在当下,没有过去与未来,也就谈不上责任,所以最终换来的是对世界的疲乏倦怠、失望愤恨、虚无绝望。
第二种是“伦理阶段”。这时候人出现了一种责任感,道德感,不再依感受来决定好恶,而是用理性来判断道德责任。但是一个人的道德绝没有达到完美的可能。譬如我们之所以平安度日,是因为没有受到太多诱惑。如果真像某些人受到这么多诱惑的话,还能不能平安度日?这就是伦理阶段最大的问题。
第三种阶段是“宗教阶段”。因为人永远没有可能克服所有的诱惑,在道德上成为完美的人,所以这时候需要信仰的介入。克尔凯郭尔强调的宗教,不是理性化的上帝或形式化的仪式,而是要真诚面对自己,面对人的痛苦与罪恶。“真正认识自己就是认识上帝,而认识上帝就在于认识自己之中。”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