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15读书笔记之《什么样的爱值得勇敢一次》【上篇】
01
今天我开始读一本比较与众不同的书——《什么样的爱值得勇敢一次》。
乍一听,这好像是一本关于爱情的鸡汤文学,不过,别被书名骗了。
这是一本以“社会学”视角探讨亲密关系的专业书籍。
市面上很多探讨爱情的书都是从心理学单一的视角出发的,讲个体的认知,两个人相处的技巧。
而今天这本书的独特之处在于,它还加入了社会学的宏观视野,帮助人们透过不同的“社会文化”更开阔地去看人与人的关系,去发现人与社会的一些规律。
加上这个角度,也许我们能更好地理解爱情、遇见爱情、维护爱情。
这本书的作者沈奕斐,不仅是拥有20余年幸福婚姻的女性,而且也是在两性关系、家庭社会学领域有超过二十年研究的学者。
她是现任复旦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副教授、家庭发展研究中心主任,以及中国社会学会家庭社会学专业委员会副会长、性别社会学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
2020年,沈奕斐老师开设了一门网络课程“社会学爱情思维课”,获得了无数好评,课程里面探讨了许多当下人们关心的爱情问题。
比如,为什么越来越多的人害怕恋爱?
长期亲密关系如何保鲜?
怎样面对关系里的差异和冲突?
今天这本《什么样的爱值得勇敢一次》就是根据这门课整理而成的。
不论你是正在爱情里迷茫的年轻人,还是为孩子婚姻大事操碎了心的父母,这本书都值得一看。
作者沈奕斐老师认为,爱情在今天是勇敢者的游戏,也就说爱情变得越来越难了,难开始,也难维持。
据《2021当代青年婚恋状态研究报告》数据显示,处于20岁—40岁的适婚人群中,有55.5%的人目前为单身状态,其中有34.6%的人从未谈过恋爱,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母胎solo”。
按道理来说,大家都单身,选择的机会不是应该更多吗?
为什么“脱单”还这么难?
到底怎样才能遇到“合适”的人呢?
面对爱情的难,我想一部分人可能急于获取“爱情宝典”,认为掌握了恋爱技巧就能获得美好的爱情。
不过作者提醒我们,爱情问题本质不是技巧问题,而是认知问题。
只有认清爱情的本质问题和相关误区,打开对爱情的想象后,再辅助一些进入和维持亲密关系的小技巧,这样才能经营好爱情。
02
阅读这本书,从目录得到启发我把本书的内容分也两大部分来阅读——
第一部分,我们从认知入手,了解爱情的底层逻辑,来看看为什么今天爱情显得如此艰难。
第二部分,进入实操环节,去探讨在爱情的各个时期,我们会遇到的那些问题,以及如何去解决。
比如,真的存在那个所谓“对的人”吗?
怎么处理伴侣之间存在的差异?
如何平衡亲密关系中的约束性与独立性?
咱们先来说说为什么今天爱情显得如此艰难?
很多时候我们会认为,爱情是私密的、个人的事情。
当遇到爱情问题的时候,我们会下意识地从自己、他人或者原生家庭中去寻找答案。
但是作者沈奕斐认为,我们其实应该站在一个更加宏观和系统的角度去理解爱情。
为此,她提出了“爱情脚本”的概念。
所谓爱情脚本,就是由经济基础、社会文化构成的一整套关于爱情的机制或模板,它告诉我们什么时候恋爱、结婚是合适的,什么样的感情生活是值得赞赏的。
也就是说,爱情的发生绝不仅仅是荷尔蒙的作用,它更是在社会文化的影响下被形塑出来的,不同的社会文化孕育不同的爱情脚本。
爱情的脚本和我们对婚姻的想象分不开关系。
03
南京大学的翟学伟教授曾提出,今天中国社会存在两种不同的婚姻模式:缘分婚姻和爱情婚姻。
而在沈奕斐老师看来,缘分婚姻对应的就是“爱情旧脚本”,爱情婚姻对应的就是“爱情新脚本”。
现在很多年轻人都有一个共同的烦恼,就是被父母催婚和安排相亲,父母觉得到年龄了就该找个人成家,一起过日子,这样人生才完整。
可是年轻人不这么觉得,很多人已经不再把婚姻看作人生的必经路途。
很多时候不是父母不爱我们,不理解我们,而是因为彼此拿的爱情脚本很不一样。
我们的长辈,大多拿的是脱胎于“缘分婚姻”的“爱情旧脚本”。
缘分婚姻存在的社会背景是中国“家庭主义”占主流的时代。
那时人们大量依赖家庭和土地,流动性不强,生活中大部分事情都是相对确定的,做什么工作、什么时候结婚,个体没有太多选择权。
两性关系的出发点是传宗接代、光宗耀祖等家庭整体利益至上,所有的选择都是基于怎么让共同组建的家庭变得更好。
怎么能让家庭利益最大化呢?
①、首先两个人得“般配”。
老话说,“天生一对,地设一双”“十年修得同船渡,百年修得共枕眠”,世界上有那么多人,为什么是这两个人相遇、相知、相爱?
因为有缘分,“媒妁之言,父母之命”,重点看生辰八字,生辰八字匹配就说明“有缘分”。
除了“缘分”,要想“般配”还需要“门当户对”,家庭条件得相当。
所以,现在很多父母为子女征婚的时候主要考虑的还是八字、属相合不合,条件匹不匹配,这是符合爱情旧脚本设定的。
不论是看八字还是谈条件这其实都是在表明一件事,就是亲密关系的发生并非来自于两人的自主选择。
而是来自于命运等外部因素的安排,只做外归因,不做内归因。
也就是说,传统的“缘分婚姻”或者“爱情旧脚本”的内涵是“外在性”的。
②、其次,在“家庭主义”的文化中,结婚后的男女需要符合社会对各自的角色期待,每个人的个性不重要,重要的是完成家庭分配给每个角色的任务。
“男主外、女主内”,男性是家庭的权威,负责挣钱养家,承担着保护者的角色。
而女性则处于被保护者的角色,由于不具备挣钱养家的能力,所以在家里的分工,通常是全心全意地照顾家人,同时要有顺从、牺牲的精神。
在“缘分婚姻”中,因为侧重角色分工,所以夫妻双方没那么在乎个人的独特性和吸引力,婚姻里的容忍度变得很高,体型改变、不修边幅、酩酊大醉,甚至一方长期外出不在家等等都不太会影响婚姻的延续。
正因为这些特点让“缘分婚姻”具有天然的稳定性。
04
和上一辈人不同,现代年轻人大多拿的是脱胎于“爱情婚姻”的“爱情新脚本”。
“爱情婚姻”存在的社会背景是中国“个体化”的时代,独立意识变得更强了,两性关系的出发点不再是家庭利益最大化,而是个人的利益最大化。
所以,相对于“缘分婚姻”和“爱情旧脚本”注重命运安排的“外在性”。
“爱情婚姻”和“爱情新脚本”的内涵更偏向关注个人选择和感受的“内在性”。
首先,爱情不再是宿命,而是选择。
每个人都可以自己选择是否要结婚,婚后成为什么样的丈夫或妻子。
爱情和婚姻存在的目的是让个体感受到快乐和幸福,结婚能让我过得更好,我才结婚,如果不能快乐和幸福,婚姻也就失去了意义。
也就是说,年轻一代很在乎自己的“感受”,个体的感受是最重要的,双方的自我感受决定了爱情和婚姻的存亡。
另外,在“爱情婚姻”中不存在固定的角色,个体的人格魅力和吸引力才是最重要的。
著名心理学家斯腾伯格提出的“爱情三角理论”就很好地体现了这个观点。
该理论中强调爱情中的激情、亲密和维持爱情的决心,它要求两个人都要在爱情里努力投入、创造,发挥主观能动性,为爱保鲜。
所以,爱情变得不那么确定,充满风险和变数,一旦松懈,爱情将面临严峻的考验。
爱情的维系,必须用加法才能进行下去,有一天的爱就过一天的生活,加不下去就结束。
所以,你会发现和“缘分婚姻”不同的是,“爱情婚姻”解体时或恋人分手时的常用语是“你还爱不爱我”,而不再是“这日子还能不能过”,正因为此,爱情婚姻也叫“加法婚姻”。
05
回到开头的那个问题,为什么在今天爱情显得如此艰难?
沈奕斐老师认为,中国的现代化是“压缩的现代化”。
说白了就是,我们用几十年走过了人家几百年的经济发展,经济发展得很快。
可是我们的文化是有滞后性的,我们对两个脚本的差异和冲突并没有足够的认识,导致两个爱情脚本混杂在一起,共存于现代社会。
共存的问题导致在择偶中男女的选择标准常常是双标的,既要、也要。
比如,现在人们非常在乎爱情里的自我感受,强调个体的吸引力和两人之间的激情。
但同时也想要有缘分,希望这份感情是命中注定的,天长地久的,比较流行的说法就是:“命中注定我爱你!”
再比如,从男女角色角度来说,有些男性希望女性是感性的、温柔的,希望女性愿意全心全意地为家庭服务,但这位男士也许不能完全做到传统男性的标准,完全由他来挣钱,他来养家。
同样,有些女性标榜着独立,希望自己能和男性一样平等发展,少承担家庭责任,但是又要求男性具备比较好的经济实力,必须挣得比自己多。
你看,这些都是典型的“只要权利不要责任”式双标,男女都希望把新、旧两个脚本里对自己有利的方面放进自己的爱情脚本。
而把不利的方面排除出去,新旧爱情脚本本身没有优劣之分。
但是这种互相矛盾的选择逻辑让爱情的实践变得困难重重。
让爱情不再那么难,顺利进入爱情的第一步就是理清我们自己的爱情脚本,看看它有没有矛盾的地方,它不一定是完全的新脚本或旧脚本,但这个脚本本身一定不能互相矛盾,不能双标。
放下贪心的想法,学会去平衡各种意见,从而逐渐在新旧脚本之间找到第三条路,也就是属于你自己的爱情脚本。
想要做到这点并不容易,只有通过不断地实践,在每段具体的感情中去体验,人们才会越来越明确地知道自己的爱情脚本到底是什么,这个脚本是不是真正符合内心需要并且能够实现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