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日更,本来是打算用一篇作业的。
但是这一日的畅快,如果不记录,可能有些辜负这样的畅快。
01
上课——《分数乘法(三)》,引用了《庄子》里的一段话:一尺之棰,日取其半,万世不竭。意思是说:一尺长的棍棒,每日截取它的一半,永远截不完。我让学生读了一遍,问他们:“你们想到了什么?”
孩子们一开始有些懵,但渐渐地,他们的思路被打开了。
生1:我想到了一段绳子,每天截取它的一半,永远也截不完。
师:你想到了这段话本来的含义。
生2:我想到了去年我们学过的分数墙。
生3:分数墙将单位“1”不断的细分下去,永远也分不完。
生4:我想到了金字塔。
生5:那个金字塔是倒立的,尖尖朝下,越来越细,但没有结束的时候。
生6:我还想到了“人外有人,山外有山。”
师:也就是没有穷尽的意思。
生7:我有疑问,每天取一半,会有一天我们都看不到了呀?
生8:看不到了,但它还是存在的呀。
生9:假如绳子是1厘米,接下来就是0.5厘米,0.25厘米,0.125厘米……会一直有一个数存在。
生10:我知道构成物体的最小单位是夸克……
因为时间的缘故,没有让生10继续说下去。孩子们这样的精彩,是无法预约的。
我特喜欢他们思想自由的时候。
02
晚间读书会,《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第四章——《理解的六个侧面》。一共7个人参加。
主分享人做了充分的准备,他将他的阅读所获做了ppt,也联系了布鲁姆的认知目标分类,更加言简意赅,让人明白。
然后我们围绕“你是如何理解这个‘理解的六个侧面’”这个主问题进行分享,大家你一言我一语,表达自己的收获和疑问。我们就在这样的氛围中,将理解的六个侧面进行了一次梳理:
解释——重在“是什么”的理解。
阐明——重在“为什么”的理解,要融入故事和例子。
应用——重在“如何做”,学会解决与此相关的问题。
洞察——重在进行“判断”,批判和重构。
神入——重在读懂别人的思路,不管是正确的还是错误的,知晓来源和原因。
自知——重在“自我反思”,尤其是自己的思维习惯的审视,有新的收获和调整。
大家又围绕给定一个主题,如何去考察学生是否达到“理解”进行讨论。
接着回到了我们的课堂,语文的、数学的,素养的,很兴奋。
我们这一次,没有说到班里的特困生。
大家最后几乎是意犹未尽结束这次的分享。开车送巧回家,巧说:“好久没有在读吧看到氛围如此好的样子了。”哈,我也有同感。
03
杨千驼(真名叫杨千寻)要转学了。我很舍不得。
消息是从家委会那里得知的。我叫过她,问她。她说回东北。
问她舍得吗?她摇头。我如果不加控制的话,我的眼泪会一下就流了出来。
虽然她有些时候需要我操心,但我很乐意啊。因为她的可爱之处,别人实在无法相比。
趁这几天,我还是给她写点什么吧。
毕竟师生一场,缘分在那里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