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长安乱》 作者:韩寒
按照韩寒自己的说法,这本书写完以后,他的文字才算是入门了(就跟冯小刚拍完《夜宴以后说得那样》),之前都是瞎写。可我实在看不出这本书的精彩之处在哪儿,甚至觉得还不如他的处女作——《三重门》呢,好奇心驱师之下,便上网搜了一下,结果网上的评价呈两极分化:一部分人认为写得非常好,是他最好的作品之一;另外一部分人说写得是什么玩意啊,语句都不通顺。
我出生未知,父母不祥,却不知为何有一个师父。我从小受困。四面高墙,一样不知为何。
这是《长安乱》全书最开头的一段,读得相当拗口,剩下的大抵也是如此,我耐着性子看到了一半,实在看不下去了,就放弃了。看得过程中,让我产生一种感觉:
韩寒自己写这本书的时候,都没想好故事情节要怎么发展,而是写到那儿算那儿。
很明显这本书的创作时间间隔比较长,应该是今天写一段,明天再写一段,后天没想起来就不写了,大后天再接着写。所以,导致读者读起来,跟不上作者的思路,最终的结果很明显——读不下去,就放弃了。
我突然想起了韩寒写得另一本书《1988,我想和这个世界谈谈》,一开始读的时候也是读不下去,书中的男主动不动就开始回忆小时候的事(跟火影有得一拼),读了大概1/3就放弃了,很久以后,重新翻出了它,一拿起来就不愿意放下了,越读越觉得精彩,很顺畅的就读完了。
我想说的是,在我心里,一本书从来没有好坏,只是适不适合你当下阅读,这跟每个人的经历、阅历、心情、甚至工作都有关系,所以碰到看不下去的书千万不要勉强自己,直接跳过,到了某一天,你可能会重新捧起来的,并爱不释手。
这也是我看书的原则,不在看不下去的书中浪费自己的时间。比读书更重要的,是选择读什么样的书。
6.《故事新编》 作者:鲁迅
一开始在知乎上,看到有人推荐这本书的时候还挺高兴,因为鲁迅的作品曾经拜读过,很有意思,也很有启发,便毫不犹豫买了此书,结果碰到跟上面一样的问题——看不下去。
鲁迅先生把我们已经熟知的一些神话故事,重新编写了过程,结局大体没变。如:后羿成了一个猎户,因为箭法奇妙,几年时间便把周围山上的飞禽走兽全打光了(没打光的也被吓跑了),于是只好天天策马数百里打些麻雀回来做成热干面,给嫦娥吃,一连吃了几年,嫦娥实在受不了,便偷吃了仙药,飞奔月球了。
我看着有些无语,不知道该怎么评价,说作者脑洞大开呢还是糟蹋经典呢,算了,自有他人评价,我又何必凑这个热闹。
相对于这本书里面的描写,我还是更喜欢鲁迅在《野草》一书中的句子:我家院子外面有两棵树,一颗是枣树,另一棵也是枣树。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