算起来,最初写作目的是为了一封情书。那时候互联网尚未普及,不是每句话都能迅速地找到原形,所以一见深情款款的句子总想摘录下来,只要时机成熟就从中模仿一段,这里的时机主要是指天气、心情。不得不承认,物质尚欠发达的年代里,精神补贴好像只有文学的力量才能胜任,而且唯美的句子往往可以歪打正着,触动女生的小情愫。但是抄得东西一多便不甘示弱,觉得自己也有本事写出一段来,这种想法一经膨胀,那些由情书维系的暧昧关系就变得岌岌可危,一旦落笔,矛盾也就层出不迭,然而本人却被像是被感情欺骗了似的蒙在鼓里。
后来喜读一些文学作品,而身边的朋友却逐渐变少起来,水至清则无鱼这句话一点也不假。不幸的是,在一次次的阅读盛宴中仿佛洞察了小说的来龙去脉,于是也想生产一部鸿篇巨制。结果总使得想象接近完美的故事显得漏洞百出,不是这个人物对话不够自然,就是那个人物的形象不够生动,然也抱着自我珍藏、留作家训的初衷勉强写完一本,如果要自己完全重读一遍,肯定是没有勇气的。过程中,发现一个不争的事实,那就是每写完一个故事之后,心中都会舒畅很多,好像那些不如意的过往统统烟消云散了,而自己则变成了人生的旁观者。也因此,人生再遭逢什么大起大落都觉得无关紧要,我只消把过程真实记录下来,一切都会过去。更不幸的是有一次在公司征文上获了奖,除了收获奖励之外还受到了综管部的大肆吹捧,由此让我觉得自己当真有义务把写作当成一件大事,促使一个人拿起笔来的动机往往如此。
尽管每日琐事缠身,但我依然把细如蚕丝的灵感写进备忘录,甚至强迫自己写各式各样的体裁。随着写作的渐渐深入,讶异于身边没有一个人像我一样有勇气,阅读我新鲜出炉的作品。作为读者,他们反而宁愿看花边新闻,追无聊的剧,其中不少人在这场信息爆炸后扬起的碎片中被割裂了,谁还记得自己最初领悟的第一个真理?物质匮乏追求精神,精神荒废追求物质,这是一个轮回,而理想却被躲在幕后的狡猾狐狸给叼走了。大失所望之际,我翻阅曾经喜欢的杂志,惊讶于大量的低级推文被营销概念操控,一看便索然无味,早没有了关于人生思考和文化的智趣故事,我喜爱的文艺风采完全没有踪影。尽管如此,坚持读书给我带来的好处不少,由此带来的自信刻在骨子里,但稍不注意它就会变成一股傲气,正因如此才需要读更多的书,把傲气转化成谦卑。
看过某一个写作比赛平台,光凭作者的注册量就高达几万,而软件下载量与其大同小异,原来作者多如牛毛,读者几乎寥若晨星,谁都忙着写,谁还有空安心读别人的作品?也许在校时人们多少都把书看厌了,好不容易摆脱束缚,如今大都不愿意再读长篇大论。相应的,长篇需要时间沉淀,许多作品,不是很多年后搬上荧幕,估计都不会走入大众视野。如今莫不是仅剩作者之间的互赏,还真没有常人去予以理会。然而自古以来文人相轻,大都乐意看重上一代作者,但决不会承认同一时代的人,一如明朝第一次恩科考试,南方人居多,引来不少质疑,全都是因为骨子里那不服输的意念从中作梗。在这里不得不讲应试教育好处莫过于成绩公开,自己有几斤几两则一清二楚。不过,无论风云如何变幻,我还是乐意作为一名读者,当然写作和思考也不该被现实生活一除而尽的,你我总要留下去发现真相的一点途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