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清真寺,是伊斯兰教信徒礼拜的地方。信奉伊斯兰教的人称为穆斯林。
穆斯林,继而联想阿拉伯、中东。想到沙特、伊朗、阿富汗、科威特、伊拉克、叙利亚、黎巴嫩、巴勒斯坦、约旦等国家。
对这些国家非常眼熟,经常有关于他们的新闻,主要都是暴乱、恐怖袭击。尤其几个国家还是被美国打来打去的。
慕尼黑,关于它我只想到了慕尼黑啤酒节。它是德国第三大城市。
德国属于西方经济强国。也是一战二战发起国、战败国。
冷战期间,一道铁幕在西方降下。从而有西德东德,美苏进入意识形态斗争。
02
西方,应该基督教的天下。而清真寺是伊斯兰教,因此很难将这两者有深度关联。
伊斯兰教,与基督教、佛教并称世界三大宗教。
它曾经的文明是领先的,那时西方文明进入黑暗中世纪。
那时它并未建立殖民地,没有黑奴贸易,而是传播新兴文化到世界各地,造福人类。
随着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的四分五裂,属于它的那份荣耀不复存在。
如今提到伊斯兰,2001年的911事件。一个破落、颓败、封闭、愚昧、战火连天、恐怖肆意的世界。
03
所以这个书名,想告诉我们什么?一座建在慕尼黑的清真寺,应该不会太令人产生惊奇,慕尼黑不是伊斯兰的中心,然而这清真寺也不是德国最大的。那为何它成为某些人心目中传之万世的圣殿?
对于一个实物,如果去寻求它的意义,要了解它为何存在,那么怎样兴建,经历的故事。作者便带着这个疑问,追本朔源。然而就是这个突发其来的想法,引出了更为深厚的研究项目。
他以为,对于过去不久的建筑,只需找几个在1960年代移民当地的穆斯林,谈谈就能得到答案。然而回溯年代要更为久远-1930年代。
是怎样的人,怎样的故事,串成了如今的模样?
三类群体,为了达到既定目标而支持清真寺。
一类是纳粹思想家,计划利用伊斯兰作为二战期间的政治武器,随后这一战略延续到冷战;二类是美国中央情报局,以纳粹的工作为基础,希望利用伊斯兰对抗共产主义;第三类方才是伊斯兰激进份子,他们把清真寺视为在西方的一个立足点。
这三类人有一个共同点,他们的目标并不是建造一个做礼拜的地方,而是一个政治甚至暴力中心。
04
1970年代和1980年代,美国曾试图争取穆斯林在阿富汗对抗苏联,著名的基地组织就是在那时诞生的。但慕尼黑清真寺的建筑年代还要往前推三十年,那是冷战的初起之时,而不是它的结束阶段。
两者目标也十分不同。在阿富汗这类地区,穆斯林被动员起来扛枪战斗。但在这里,在德国,穆斯林卷入的是一场心理战,一场观念之争。
我开始认识到,在慕尼黑发生的事件是某种变化的先兆,这种变化横跨意识形态和军事两个领域,影响从阿富汗直至伊拉克。
无论在当时还是现在,这种策略都适得其反。对慕尼黑穆斯林社群的争夺,给西方带来一种致命的意识形态:伊斯兰激进主义,这不是那种年代久远的宗教,而是一种高度政治化的暴力思想体系,并为恐怖主义的产生提供温床。
05
为什么他们都选择利用伊斯兰教来实现自己目的?
宗教与政治之间的关联密不可分。
宗教,是意识形态。告诉什么是我们,我们应该做什么,我们与他们的区别。
宗教,让我们有集体归属感。通过相对封闭的圈子,大量既定重复仪式,完成规训,实现群体整合。
政治是权力,如何将权力掌握手中,实现稳定,需要意识形态的统一,形成相当强的凝聚力。
而这一切,都是宗教能够完成的。
基督西方社会,一直都是政教分离。相较于未建立国家意识形态的国王来说,教皇对世俗拥有更高的权威。
而伊斯兰是政教合一,作为伊斯兰教的创始人穆罕默德更是以其极为强悍能力,兴建国家,完成了统一大业。
当信仰伊斯兰教的人员数量众多,地理位置居于东西方缓冲地带时。也就避不开政治斗争。
06
其实,历史向来如此。
当满族南下,建立清王朝后,更是完成了对西藏的统一,将西藏纳入中国版图。
众所周知,游牧民族是非常难征服的,以放牧为生,遇荒年便入中原抢夺,打不过就跑,待兴盛后继续骚扰
清朝对西藏不是从军事上的征服,而是完成了意识形态上的征服。
让藏人信教,并修建寺庙。
他们逐水草而居,居无定所,但信教后便围绕寺庙放牧,以便定期朝拜。以至于后来乾隆帝说,一座喇嘛庙,胜抵十万兵。
寺庙,是他们信仰的客观化。
庙在那个地方,信仰便离不开。
清真寺同样如此,寺在那里,穆斯林便离不开。
有了中心,便有集聚力,同样信仰的人,也更容易串成一起,被人利用。
当西方文明对伊斯兰世界不满时,是否应该反思下过去,是谁造成了伊斯兰世界今天的模样?
书读完了,基本没明白什么。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