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徐浩(703年-782年),字季海,越州会稽(今浙江省绍兴市)人。唐代书法家、官员。
工草书、隶书。是宰相张九龄的外甥,经张九龄说荐,为丽正殿校理,三迁右拾遗。唐朝名将张守珪推荐其到幽州做事,改监察御史,历宪部郎中。唐肃宗即位,拜中书舍人。当时的皇帝诏令俱出其手。加尚书右丞,除国子祭酒。不久贬卢州长史。唐代宗时重新起用,仍拜中书舍人,迁工部侍郎、岭南节度观察使,封会稽郡公,因而世称“徐会稽”。又为吏部侍郎、集贤殿学士。为李栖筠所弹劾,贬明州别驾。征拜彭王傅。建中三年,以疾卒,年八十,追赠太子少师,谥号为定。
人物生平
徐浩从小时候开始,就受到他父亲的教导,用功读书,用心练字。十几岁的时候通过科举考试,考取了明经。唐肃宗在位时,因为他书法遒劲有力,曾授予他中书舍人的职位,传递给四方的诏令,旨意,都由徐浩来书写。后来,徐浩辗转又进了国子监负责祭酒。
徐浩凭借自己的书法优势,曾经写过《论语》和《朱巨川告身》等多部文学作品,受到了当时很多爱好写作练字之人的好评。除了在文学上,徐浩临摹过多部作品之外,在石碑雕刻方面,他也有着很高的造诣。徐浩最擅长写的字体是楷书,大历四年的时候,在今天的河南登封的嵩岳寺,徐浩写下了《大证禅师碑》这部作品,受到了很多人的一致好评。781年,为了纪念死去的高僧不空三藏,皇上又一次命令徐浩在今天的西安市,写下了《不空和尚碑》,以此来让后人记住不空三藏留下的贡献。这也是徐浩生平最有名的代表作品之一。历代对这件碑刻评价很高,但也有人有不同的看法,如赵崡《石墨镌华》说:“今观《不空和尚碑》虽结法老劲,而微少清逸。”李后主说:“徐浩得右军之肉而失于俗。”
徐浩作为一名书法家,他的字迹遒劲有力,不管是字形,还是字的整体构造都是有骨架的,看起来给人一种意气风发,朝气蓬勃的向上之感。这也是徐浩能够盛极一时的原因所在。但不幸的是,在刻完《不空和尚碑》的第二年,徐浩便因病去世了。
《旧唐书》载:“肃宗即位,召拜中书舍人,时天下事殷,诏令多出于浩。浩属词赡给,又工楷隶,肃宗悦其能,加兼尚书左丞。玄宗传位诰册,皆浩为之,参两宫文翰,宠遇罕与为比。”
人物评价
徐浩擅长八分、行草书,尤精于楷书。他的书法曾得到父亲徐峤的传授,风格圆劲肥厚,自成一家,曾写屏风42幅,所题多《文选》五言诗,八体皆备,其中“朔风动秋草”等十多字,或草或隶,尤为精绝。历代对徐浩的书法褒贬不一。《新唐书·徐浩传》形容他的书法如怒猊抉石,渴骥奔泉。唐代吕总《续书评》认为他的真、行书,固多精熟,无有意趣。
徐浩原以文雅见称,自为岭南节度使及吏部侍郎后,颇爱财货,又宠信其妾侯莫陈氏,干预政事,因此为人所讥。
据新昌学者竺岳兵先生和嵊州学者徐国兆先生考证,徐浩为越州剡县人。据有关史料记载,徐浩出身书法世家,其祖父徐师道,父徐峤之,都擅长书法。徐浩父亲人称“大徐”,而以“小徐”指代徐浩。徐浩在其《古迹记》中记载祖父徐师道:“真、行、草,皆名冠古今,无与为比。”的确,徐浩生活在祖父辈都善书的环境中,得到家学正传,其书法精能,也是必然的。宋《宣和书谱》评之:“师道已精于书,峤之复以善书称,且以法授其子浩,故浩又杰然为一家法。自师道到浩盖三世矣,是亦熟于翰墨之场者也。”其实,徐氏何至于三世,徐浩之子徐寿,亦因家风所薰,又授家法,成第四代传人。可谓书法世家,四代传人。现除徐师道,徐峤之、徐浩、徐寿皆有书迹传世。
成就
个人作品
作品存有《法书论》,传世碑刻有正书《不空和尚碑》、《大证禅师碑》及隶书《嵩阳观碑》等。
作品欣赏
主编:亓宏刚
总经理:陈强
编辑部主任:刘世伟
责任编辑:樊梦恬
美术编辑:刘丹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