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不少老师好奇,席老师,你那么忙,又得写文章,又要负责学校一些工作,你是如何读书的?有没有什么诀窍?不敢说诀窍,这能说一些读书心得。下面就和大家聊聊,这些年来,我是如何读书的。
一、多文本共读法
语文教学里有“群文阅读”,我们这里说的是多文本共读。比如我想了解王阳明的心学,就读了《王阳明的心学》,观看了郦波教授的讲座《五百年来王阳明》,又在公众号上读了是多篇关于王阳明的文章,用在《明朝那些事》中查阅中间关于王阳明的内容。甚至还专门看了5集纪录片《王阳明》,通过这种方法,我对王阳明的心学有了一些了解。
二、“他山之石”读书法
有些书读不懂,或者是我们想了解某一本书,又不想买,就可以采用读书评的方法,我称之为“他山之石”读书法。找这本书的书评,至少读五篇以上,最好是一些名人写的书评。这样我们就可以用不到20分钟的时间了解了一本书,就像略读了一遍一样。
三、主题阅读法
曾国藩的“挖井法”读书讲:你读200本不同题材的书,就像你挖了200口浅井,不如集中精力挖两口深井,选两个主题深入研究这样不仅自己有水喝,也可以给其他人喝。其实这就是主题阅读。我们以半年为一个周期,集中阅读一个主题,每个主题至少读五本书,这就像我们一年打了两口深井。樊登老师曾用一年研读《论语》,把各种版本的解读通读然后比较,最后自己写了一本书《樊登读论语》,还在“帆书”上专门讲《论语》。
比如家庭教育方面的书:郑渊洁的《郑渊洁的家庭教育课》,魏书生老师的的《好父母好家教》,樊登的《读懂孩子的心》,张贵勇的《真正的陪伴》,陈克定的《玩学习》,王开东的《没有人天生会当爸爸》,尹建莉的《好妈妈胜过好老师》,沙拉的《特别狠心特别爱》等。
提升认知的书有:刘润的《底层逻辑》,周岭的《认知觉醒》,吕白的《长期主义》,李睿秋的《打开心智》,宗宁的《格局逆袭》1.2,史蒂芬.科特勒的《跨越不可能》,布鲁克的《批判性思维》等。
每隔一段时间,集中研究一个主题,我们一定能收获更多。
四、问题求证法
最好的读书法是带着问题阅读。比如我想写如何清单方面的文章,就读了《清单革命》《清单人生》。想做课题,却不知如何开始,于是就读了李冲锋的《教师如何做课题》,普利辉老师的《“60问”破解课题研究之谜》。
新上岗的老师不会做班主任,你就读于洁老师的《我就是想做班主任》,钟杰老师的《一年打造优秀班集体》,管建刚老师的《一线带班》,吴小霞老师的《创意班主任》和《班主任微创意》等。
带着当下我们遇到的问题读书,寻求解决方法来指导我们的实践,这是最快捷的成长。
五、“一网打尽”读书法
看到一个有趣的人或者感兴趣的作家,我会把他所有的公众号文章,以及他的出版的书籍都读一遍。
比如我喜欢马小聪,就用一天时间把她公众号里面所有文章看了一遍,还计划买她的书再看一看。
粥左罗老师自媒体做的好,我不仅报了他的写作课和时间管理课,还买了他《学习成长》《学会写作》《成事的时间管理》《打造个人IP》,还有一本书《公众号》是在“微信读书”app看的电子书。
作家叶广岑的京味小说我很喜欢,于是读了她的《黄金台》《豆汁计》《本是同根生》《状元媒》《采桑子》《去年天气旧亭台》。
还有余华、李佩甫、莫言、阿城等作家的书,名师吴再柱老师、管建刚老师、王开东老师的一系列书,也曾把郑渊洁老师的童话故事读了一遍。
有一段时间我感觉很迷茫,找不到突破,就看“越狱”题材的电影《金蝉脱壳》《肖申克救赎》《洞》《空中监狱》《危情三日》《越狱》等,这些电影告诉我,即便我们身处困境,也一定能找到方法突破。
六、复读法
我一周读一本书,会在前四天把书读完,第五天把书中自己认为重要的部分再读一遍,第六天第七天专门做读书笔记和写读后感。一个月我会抽出一天把本月读过的某一本书,再读一遍,半年时间再选三四本书重新读。每一次读,都会有新的收获,有些地方很精彩居然之前没有看到。
好的书籍真的值得读三遍,甚至读五遍。这个方法也有效解决了读书记不住的问题。
不管是苏轼的“八面受敌读书法”,还是董遇的“三余读书法”: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时之余。还有马斯克的“海量阅读”,都是值得我们借鉴的读书方法,必须读的快一点,你才能读的多,你才能把一本书读多遍。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