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然是这样一个美丽的清晨,一连几天北京都下着淅淅沥沥的小雨,我撑着雨伞,经过大礼堂,穿过二校门,百年的白杨,斑驳的树干之上绿意盎然,无限生机。数着来清华的这段日子,无数幅画面却在我眼前闪过:曾携友流连忘返于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曾多次默默伫立于的闻亭和晗亭,曾用自己采来的花去祭奠三一八断碑,曾悄悄的在梁思成、林徽音的四合院外徘徊……短短的两个月,我觉得自己已经不再是清华的过客。只是在清华园里,我是不敢喧嚣的,这里有太多伟大的人物,太厚重的历史文化,唯有安安静静,方能小心的与清华的脉跳合拍。安静,这是我在清华学习和生活的一种状态吧。
细雨正浓,我想写下点什么。想想刚来的日子,我在日记本里面记下了的三个问题:在清华我将看到什么?在清华我能收获什么?从今以后,我会践行什么?尽管自己的知识有限,学养不够丰富,但在离开清华前,我也应该尽力撷取一些片断,以示“来过便不曾离开”!
校园是如此充满书香
记得走进清华附小第一天,我就被一股浓浓的书香震撼了。清华附小一共七幢主体建筑,均为青砖黑瓦的矮层建筑,七幢建筑都有一个好听的名字,分别是丁香书苑、联盛馆、博雅楼、华韵楼、启程楼、知修楼、修远楼。我走进校园,仿佛是走进了一个古朴、厚重的园子。园林的某处,似乎随意的堆放着几块石头,石头旁边就立着几棵竹子,绿茵茵的草坪,既有着新栽的各种花树,也有着参天的古木,见证着附小百年的沧桑。“天方地圆”、“知识之门”、“春华秋实”等雕塑无声的教育着在附小的每一个人。
走进校园,似乎是行走在充满了书香的公园里。琅琅的读书声,孩子们开心的嬉笑声,大树上喜鹊清脆鸣叫声,就这样汇成了一首美妙的歌,飘在这古老的校园里。博雅楼后面的草坪里,有大理石做成的方桌,方桌上方撑起了一把遮阳大伞,经常可以看到孩子们在这里画画、写作业。竹林深处,更有涂鸦墙,孩子们的作品自然的融合在这绿意之中。
走进教室,整个色彩搭配非常明艳,外墙颜色或绿或黄,最近启程楼的外墙还被改装成了攀岩墙,一到课间,小朋友就像一只只小壁虎,使劲的往上攀登,真是极具童趣的一幅图画。孩子们的作品、照片装饰着教室内外,每一道过廊、每一根柱子、甚至天花板上也成了展示台。窗台上也有风景,几盆花点缀在书海中,特别养眼。书是随处可见的,每个班级、每道走廊都有书架,绘本、童话故事、中外名著,随时可取,随意可读。每个班级都有自己读书会的名字,如“青梅煮酒读书会”、“墨香致远读书会”,下课了、放学后,我总能看见孩子们席地而坐、尽情阅读呢。我问:“你们怎么这么爱读书?”孩子们告诉我:“读书是每天的必做功课,学校期初就下发了必读书目和选读书目清单,期末还有考试呢。”看来,任何习惯的养成都离不开正确的引导和监督,这样,学生才能从被动走向主动,从不自觉走向自觉。
附小的校园,无一处不绿意,无一处不精致,无一处不书香。现代与传统,古典与文明在这个园子里完美结合。这里是“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自然融合,是教师的精神家园和学生的成长乐园,她有自然的芬芳,更有书的清香。
教育是如此多元
我曾一直思考,怎样的教育才是理想的教育。在清华附小,我似乎找到了答案。理想的教育,应该是努力让孩子们能健康、阳光、乐学的教育,应该既注重基础扎实、又倡导素质全面的教育,而多元化就是理想教育的特征之一。
在附小这座百花园里,除了窦桂梅校长这支玫瑰激情绽放外,还有满园的春色。这里的老师特别爱读书,几乎手不释卷。她们一有时间就读《课程论》,读高尔泰的《寻找家园》,每天都在与大师们进行心灵的对话,每天都在阅读中提升,真是:“盟鸥带胡吾甚爱,兰生幽谷有人识。”
再次翻开日记本,当初记下的问题似乎已有了清晰的答案:在这里我看到了一群有理想的教育者;在这里我收获了努力的方向,成长的力量;在这里我懂得践行心怀对教育的信仰,努力将信仰传递。”
肖川曾说:“一直以为幸福在远方,在可以追求的未来。后来才发现,经历的曾经,就是幸福!”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