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M型社会》
不晓得大伙对日本怎么想,我脑中的日本是这样的,一个高度专业化的国家,是资本主义体制在亚洲的最完美的演绎,精益求精的匠心的精神使得日本有强大的竞争力,我一度为当年硕士毕业没去日本深造而后悔。
菊花与刀
有着菊花与刀一般矛盾的日本人与日本社会,并不是天堂,大前研一如是说。菊花与刀意味着日本民族的双重性,菊花是日本皇室的标志,刀象征着日本的武士道精神,在外人看来日本人好斗而和善,尚武而爱美,野蛮而文雅,顺从而富于抗争。
日本人的匠心精神或许是一个意外的产物,因为各种苛刻的要求,所以大米不能进口,家具不能进口,草莓得吃固定大小的,产品不能有一丁点的瑕疵,有的话必须是扔掉而不是打折卖掉;更甚者,他们的自我偏见会让他们不接受现实,大前研一说让主妇试吃澳洲与日本本土的牛肉,掩盖产地,都觉得澳洲的好吃,一旦谜底揭晓就补充说怪不得有种异味。
药不能停
没有去过日本,我并不能完全的确认这个情况,但是作者大前研一说日本人年收入600万日元(约5.72万美元,38.14万人民币)就算是中低收入者,但是换算成美元其实和美国相仿,但是由于日本国内的物价太高,使得这个在外国人看起来的高收入,却让这个收入的日本人捉襟见肘。
大前研一开出的药方就是,
- 一是变革日本的政治结构,正如虽然不太认同小泉的改革,但是他是赞扬的;
- 二是改变日本的经济结构,要接受进口贸易,放宽国内经济管制;
- 三是为了应对社会老龄化,要通过税改降低年轻人的负债压力;
- 四是通过改变年轻人的就业观念和变革陈旧的教育体制来增强年轻人创造财富的能力;
- 五是是改变消费与认识理念,正确的认识到M型社会的到来。
日式资本主义[节选自《资本主义-牛津通识读本》]
日本是19世纪唯一成功进行工业化的非西方社会,建立样板国有企业后来被私有化成为了财阀(三菱、三井、住友、安田),私有化不代表是私企,而是政府与财阀构建了利益共同体,毕竟每个财阀都涉及日本的整个工业体系,都可以独立成一个经济体。
日本的国家福利不发达,部分是因为雇主宁愿采取公司福利机制,将工人与公司结合在一起,从而使工人脱离工会组织。所以公司与员工的结合度很高,这一点成为日本公司得以击败西方竞争对手的优势。
公司提供终身的就业保障,工资随着工作级别和年限不断增长,提供各种福利,有时还提供住房。
作为回报,雇员必须努力地长时间工作,如果公司有需要,雇员必须放弃周末和休假。一部分员工与公司紧密结合在一起,代价是其他人被排除在外。合同工、临时工、女工,这些人受制于他们的身份类别,无法享受终身福利和所有随之而来的好处。这种情况也存在于那些依附于大企业的小型公司,它们与大企业签订了转包合同。
与西方工业社会相比,日本小公司为大企业所做的工作更多。小公司是经济冲击的吸收器,大企业可以根据需求,控制劳动力人数,从而顺利度过经济震荡。
精英
在日本,与公司高度结合的终身制员工作为精英阶层,与那些可有可无的边缘雇员之间界线分明。虽如果用国内的经验来理解日本人所谓的正式职员与非正式职员的话,只能与以前在铁路工作,在中石化工作的情况类比。
或许在这个背景下研读大前研一的书,才会有更深的认识。日本具有成功的资本主义制度,但是不同于瑞典的国家福利制度,日本的公司所有权和银行资金模式与英美的股市模式形成反差,日本公司对于员工的掌控甚至比美国公司更为彻底,但是僵化的用人制度,在日本的腾飞是起了重要的作用。
20世纪70年代以后,中美建交后,日本被迫慢慢实施商品进口与金融市场,但是出现了非关税壁垒,就是所谓的民族主义的情节与偏见。东南亚的新兴国家,成为了这个时代日本资本走出国门的重要投资对象,取得了现在看到的成就。
症结
然而,日本国内的政府和财阀关系走到了阻碍这个经济体发展的地步,股票及土地价格涨到难以维系的水平,经济泡沫就此破灭。股市崩盘之后,紧随而来的是经济滞胀与高失业率。日本陷入了恶性的通货紧缩循环。随着失业率攀升,未来变得更加不确定,民众将更多的钱用于储蓄,消费者需求下跌,经济增长随之进一步衰退。
问题不在于出口市场,许多日本公司在出口方面依然很成功,问题在于国内市场。与财阀关系如此紧密的政府,怎么会任用一些能大刀阔斧改革,损害财阀利益的人呢?毕竟没有这样的关系,日本也不可能成为如此强大的国家,但是瓶颈到了,体制的问题就是日益凸显出来:
- 包括企业减负裁员,那就政府出台配合的方法,分流下去的人,只能自求多福了;
- 政府臃肿低效,但是不能裁撤公务员,所以大家都想进去,公务员要为财阀做事,所以也不可能有实质性的改革;
- 开放进口减少管控意味着财阀原来的高收入来源变少了,这也是不可能的。
- 财税倒是有可能会出台一些看起来很好的政策,比如年金之类,正如作者说的,财税改革的本质上还是损害了改革人的利益,但是大部分人不懂啊。
- 老师全是公务员,而且他们关注的是学生被动的学习,而非启发学生自己求知,教育的改革其实也是困难的,人性是最容易被环境影响的,这么多被作者认为不称职的老师会革自己的命吗?
中产阶级
M型社会,很重要的一个概念就是中产阶级的概念。关于中产阶级,或许很多人都有自己的定义,甚者很多人根本还说不出定义,我个人偏向《21世纪资本论》的作者皮凯蒂的定义:
劳动收入前10%为上层社会,接下来的40%为中产阶级, 剩下的50%为下层阶级
再结合资本收入的话,就会有一个更直观的财富分配图。
在基尼系数0.19的这个国家,劳动收入加上资产收入的总数,占了总财富的比例,这工资收入最高的10%的人群,加上资本收入以后,占了整个社会总收入的20%。
简单的理解就是如果一个国家的平均工资是每月2000美元,意味着最上层的每月的平均工资为4000美元,最底层的为1400美元,中产阶级的平均收入是2250美元。从这个意义上来看,中产阶级就是过得比多数人好,但是离“精英”还很远的人。
皮凯蒂从统计中发现,经济增长率低于财富的增值率,长期下去,两极分化会更加严重;此外,教育并没有改变社会阶层的流动性,只是劳动者的学历变高了,他们只能在劳动收入里头获得优势,但是加上资本的获利,他们是不可能比的上上层阶级的,而随着经济增长率低于资本的增值,这就意味着上层阶级从中产与下层阶级那里获得的财富更多的财富。
如上图,预测美国2030年的话,中产与下层都会少了5%的财富。如果平均工资还是2000美元的话,这个时候上层的平均收入为9000美元,中产为1750美元,下层为800美元,如果仅按收入计算,那么,和M型社会里头提到的情况是一致的。
那么唯有认识到M型社会会来临,并且改变消费观念,是可以做到的,譬如优衣库就很成功的把原来佐丹奴的客户给抢过去了,宜家成功的把廉价家具的客户抢过去了。
明明
虽然不能不承认,物美价廉的商品大家都喜欢,但是苹果的手机和小米的手机还是有着本质的差别的,但是想以小米的价格买到苹果的产品,这就是针对M型社会客户人群的营销,大家心里明知道不可能,却也假装相信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