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和而不同

和而不同

作者: 陈建军 | 来源:发表于2023-06-17 08:52 被阅读0次

——《论语》学习之本周复习(13·23、24梳理

本周学习了《子路篇》的第23、24、25三章。可以说第23章是承上启下,非常关键非常重要的一章。

13·23  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夫子说:“君子与人相处,平和忍让,而且见解卓越,与众不同。小人所见平庸,务与人同,但与人争利,内心不和。”

《论语注疏》曰:“此章别君子、小人志行不同之事也。”何晏《论语集解》解释:“君子心和然其所见各异,故曰不同;小人所嗜好者同,然各争利,故曰不和。”君子内心所见略同,但其外在表现未必都一样,比如都志在为天下民众谋福,有些人出仕做官,有些人则教书育人,这种“不同”可以致“和”;小人虽然嗜好一样,但因为各争私利,必然互起冲突,他们的这种“同”反而导致了“不和”。

朱熹《四书集注》说:“和者,无乖戾之心。同者,有阿比之意。尹氏曰:‘君子尚义,故有不同。小人尚利,安得而和?”和,就是没有乖戾的心,心平气和。同,有阿谀攀附的意思。尹焞说,君子崇尚道义,所以有所不同。小人崇尚利,怎么能够和呢?

钱穆先生《论语新解》说:“君子尚义,故有不同。小人尚利,故不能和。或说:‘和’如五味调和成食,五声调和成乐,声味不同,而能相调和。‘同’如以水济水,以火济火,所嗜好同,则必互争。今按:后儒言大同,即太和。仁义即大同之道。若求同失和,则去大同远矣。”

《四书解义》曰:“此一章书是孔子严和同之辨也。君子小人心术不同,故其处人亦异。”这一章书是从“和同”两个方面,教我们如何区别君子与小人。相似内容,可以参考《为政篇》第14章,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孔子说:“德行高尚的人以正道广泛交友但不互相勾结,品格卑下的人互相勾结却不顾道义。”)《里仁篇》第16章,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孔子说:“君子懂得大义,小人只懂得小利。”。”)

从《论语》自身脉络来看,本章与前面第19章,樊迟问仁。子曰:“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虽之夷狄,不可弃也。”第21章,子曰:“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紧密相关,是前文的提炼升华,同时,又领起下面几章。

第24章、25章又分别从众人的评判评价标准和共事、使人的角度对和而不同、同而不和进行阐释;第26章,子曰:“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又从另外一个角度论述君子的品德修养。

本章的意义在于:孔子指出了学为君子应有的境界,君子内心光明坦荡,对待所有他人的态度都是无私无偏。君子不会牺牲原则去迎合小人的私意。这个‘不同’,不是简单地追求异议的形式,而是其深刻人格差异的体现。

本章对我们的启示:君子小人修养水平不同,眼光和见识自然也不同。君子往往善于调和,善于让各类事物都发挥特长,然后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形成合力。作为领导者,应该兼听各种意见,求同存异。并能充分发挥各类人才优势。

13.24 子贡问曰:“乡人皆好之,何如?”子曰:“未可也。” “乡人皆恶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不如乡人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恶之。”子贡向孔子问到:“一乡之人都喜欢他,这个人怎么样呢?”孔子说:“不能就说是好啊。”“一乡之人都厌恶他,这个人怎么样呢?”孔子说:“不能就说是坏啊。不如乡里的善人喜欢他,那些不善之人厌恶他。”

朱熹《论语集注》曰:“一乡之人,宜有公论矣,然其间亦各以类自为好恶也。故善者好之而恶者不恶,则必其有苟合之行。恶者恶之而善者不好,则必其无可好之实。”钱穆先生《论语新解》说“一乡之人,若宜有公论,然亦各自为类以为好恶。若一乡同好,恐是同流合污之人。一乡同恶,或有乖世戾俗之嫌。恶人不之恶,疑其茍容。善人不之好,见其无可好之实。然则公论贵乎合道,不贵以多少数为衡量。”

本章可以参考经文就是:如果一乡之人皆好之,便近乎所谓的好好先生,孔孟称之为“乡原(愿)”。《阳货篇》第13章,子曰:“乡原,德之贼也。”(孔子说:“没有真是非的好好先生是足以败坏道德的小人。”)《里仁篇》第3章,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孔子说:“只有仁者,能真心地喜好人,也能真心地厌恶人。”)还有《卫灵公篇》第27章,孔子告诫他的弟子说:“众恶之,必察焉;众好之,必察焉。”(孔子说:“大家厌恶他,一定要去考察;大家喜爱他,也一定要去考察。”)

《孟子·梁惠王下》孟子曰:“左右皆曰贤,未可也;诸大夫皆曰贤,未可也;国人皆曰贤,然后察之,见贤焉,然后用之。左右皆曰不可,勿听;诸大夫皆曰不可,勿听;国人皆曰不可,然后察之,见不可焉,然后去之。”孟子说,左右侍臣都说好,不行;大夫们都说好,也不行;全国的人都说好,这才去考察他,见他确实是好,这才任用他。左右侍臣都说不行,不要听信;大夫们都说不行,也不要听信;全国的人都说不行,这才考察他,见他确实不行,这才罢免他。

来看本章的脉络:因为讨厌乡愿,不肯与之为伍,所以孔子说:“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本篇第21章)第23章,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可见,其脉络清晰,前后照应,互相呼应,总结阐述,条分缕析。

学习本章的意义:孔老夫子认为,真正的贤者应该是“乡人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恶之”。他教导子贡如何辨识一个人的好和不好,就是不能够泛泛的看乡人对一个人的意见如何,要观察乡人之中善者,善良的人都喜欢他,乡人当中的不善者都厌恶他,这个人就是好人。

学习本章的启示:当听一个人评价另一个人的时候,要了解一下在你面前说话的这个人是什么样的人品,有什么动机,不要轻易下结论。不仅是对他人负责,也是对自己负责。为政和做其他事业一样。一个人如果没有自己的头脑,随波逐流媚世合污,那很容易断送自己的事业甚至前程。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和而不同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ilwry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