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想法
战国策读成故事汇?别再暴殄天物啦!

战国策读成故事汇?别再暴殄天物啦!

作者: 信手涂雅 | 来源:发表于2021-01-03 17:38 被阅读0次

原文

齐助楚攻秦,取曲沃。其后,秦欲伐齐,齐、楚之交善,惠王患之,谓张仪曰:“吾欲伐齐,齐楚方欢,子为寡人虑之,奈何?”张仪曰:“王其为臣约车并币,臣请试之。”

张仪南见楚王,曰:“弊邑之王所说甚者,无大大王;唯仪之所甚愿为臣者,亦无大大王。弊邑之王所甚憎者,无大齐王;唯仪甚憎者,亦无大齐王。今齐王之罪,其于弊邑之王甚厚,弊邑欲伐之,而大国与之欢,是以弊邑之王不得事令而仪不得为臣也。大王苟能闭关绝齐,臣请使秦王献商、於之地,方六百里。若此,齐必弱,齐弱则必为王役矣。则是北弱齐,西德于秦,而私商於之地以为利也,则此一计而三利俱至。”

楚王大说,宣言之于朝廷,曰:“不纐得商於之田,方六百里。”群臣闻见者毕贺,陈轸后见,独不贺。楚王曰:“不纐不烦一兵不伤一人,而得商於之地六百里,寡人自以为智矣!诸士大夫皆贺,子独不贺,何也?”陈轸对曰:“臣见商、於之地不可得,而患必至也,故不敢妄贺。”王曰:“何也?”对曰:“夫秦所以重王者,以王有齐也。今地未可得而齐先绝,是楚孤也,秦又何重孤国?且先出地绝齐,秦计必弗为也。先绝齐后责地,且必受欺于张仪。受欺于张仪,王必惋之。是西生秦患,北绝齐交,则两国兵必至矣。”楚王不听,曰:“吾事善矣!子其弭口无言,以待吾事。”楚王使人绝齐,使者未来,又重绝之。

张仪反,秦使人使齐,齐、秦之交阴合。楚因使一将军受地于秦。张仪至,称病不朝。楚王曰:“张子以寡人不绝齐乎?”乃使勇士往詈齐王。张仪知楚绝齐也,乃出见使者曰:“从某至某,广从六里。”使者月:“臣闻六百里,不闻六里。”仪曰:“仪固以小人,安得六百里?”使者反报楚王,楚王大怒,欲兴师伐秦。陈轸曰:“臣可以言乎?”王曰:“可矣。”轸曰:“伐秦非计也,王不如因而赂之一名都,与之伐齐,是我亡于秦而取偿于齐也。楚国不尚全乎?王今已绝齐,而责欺于秦,是吾合齐、秦之交也,国必大伤。”

楚王不听,遂举兵伐秦。秦与齐合,韩氏从之。楚兵大败于杜陵。故楚之土壤士民非削弱,仅以救亡者,计失于陈轸,过听于张仪。

计听知覆逆者,唯王驰。计者,事之本也;听者,存亡之机,计失而过听,能有国者寡也。故曰:计有一二者难悖也,听无失本末者难惑。

故事很简单,简单来说就是齐国和楚国合兵,一起攻占了秦国的土地,然后秦国就想办法拆散齐、楚的邦交。张仪就出马用商於之地600里做诱饵欺骗楚王和齐国绝交。整个故事中,有3个核心人物--张仪、楚王和陈轸,我们试着从三个人不同角度来对这个看似简短却不简单的故事进行深度解析。

进行思考的第一步莫过于向自己提问,然后自己去试着找出答案。

第一问:楚王为什么会和张仪达成协议?

1、利益,足够大的利益,实际的利益—600里土地;虚拟的利益,与秦国结好,削弱齐国;

2、姿态,张仪在表达的时候,把秦国及自己的姿态放得极低,极力吹捧楚王,让他产生大国的盲目自信和尊荣感,人往往在这种情况下容易接纳别人的意见;

3、身份,张仪作为秦国丞相的身份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同样的利益、同样的话术,换做另外一个人来说起不到这样的作用。这里的身份,有两个层面的意义,一方面说明这个人是可以做得了主的,他说的话在秦国可以算数;另一方面则可以打消楚王疑心他失信的疑虑,因为在楚王看来,作为一国之相应该不至于失信于天下。

4、楚王还是低估了人性的卑劣,虽然他并不是因为张仪的人品而同意的,但考虑国家利益时还是稍显天真,在当时战国环境下,各国为求生存,还会讲道义、信用?更何况涉及到的是如此重大的利益。

第二问:为什么当陈珍提出自己的意见时,楚王完全不予理会?

1、时机不对。当楚王正为了自己不费一兵一卒拿下600里地而得意洋洋,且向臣子们宣示之后,其他人都是表示祝贺。而恰在此时,陈珍提出自己的反对意见,一来扫了大王的兴,二来是在说大王愚蠢,楚王刚刚说完因为自己聪明而拿下土地,他立刻就打脸,楚王面子上挂不住。那么接下来,你提出的任何意见,哪怕再正确他也难以接受。(是否可以和同仁们一起祝贺他,然后等退朝后再找机会私下向他进言?)

2、表达不对。同样的意见,可以有不同的表述方式,目的是要让对方接受你的意见,那你就要注意表述方式是否能人更容易接受。比如,同样是想说明秦国的真实意图,及张仪有可能反悔,是否可以用比喻的方式呢?类似触龙说服赵太后一样,又如不鸣则已一鸣惊人的进言?

3、其实,我敢说当时在场的臣子,看出问题的绝不仅仅陈珍一个。当然,作为臣子他算是称职的,敢于说真话,为大局着想。但却太过耿直,没有顾忌楚王的感受,导致即便是正确的意见,也没被接受。从这个角度来说,陈珍自己也有一定问题,既然是为大局着想,为楚国着想,就要想办法让楚王接受自己的意见,而不仅仅限于说出了自己的意见。

4、楚王呢?也有很大问题,为了个人面子、贪图蝇头小利,而置一国利益于不顾,实在不是明智的选择。

第三问:为什么陈珍能直击问题的本质,看透秦国的意图呢?

1、对国际局势、国家之间的竞争态势熟稔于心,知道国与国之家从来都是利益关系,没有永远的敌人,也没有永远的朋友,对于楚国来说最好的策略就是在秦国和齐国之家斡旋平衡;

2、陈珍曾经在秦国呆过,对秦国的大政方针和战略意图比较熟悉,知道秦国的目的是要出关,走向东方,有吞并其他国家的雄心和野心;也很清楚张仪的为人,知道张仪此人不足为信。

细思极恐,原来简单的故事背后竟然是这么复杂的人性算计、邦交谋略,没错,这就是为什么这本书叫战国“策”,而不是叫战国故事汇。“策”一字已经向世人点明了该书的精要,关键在于后人在研读的时候是否能从中参透天机,得到启发。此书奇就奇在,他只提供故事,而且简要概说,不表达任何的意见和议论,孰是孰非、内藏何种玄机,全凭读者参悟。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战国策读成故事汇?别再暴殄天物啦!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ilxpok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