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的现状之我见
2017年,中国成年国民纸质书人均阅读量是4.66本,暂且不论数据的准确性和可信性,印象流一波:
在大学,除了考试的书,还有多少学生在阅读那些有想象力的书籍,阅读那些有国际视野的书籍,阅读那些有普遍意义的自然和社会科学书籍?
在职场,还有多少人在膨胀的物欲和快节奏生活中,在背负着物质和精神的双重压力下,坚持提升自我,坚持有思想地阅读?
在机场候机厅、地铁、车站、商场,还有多少人是不看手机而在看书的?
在书店,最显眼位置的都是与考试有关的,养生、成功学、营销学的书籍,卖得最火的是教辅书籍。
书,还是丰润道德,强化精神的源泉吗?成了我们这个功利社会“功利主义”、“实用主义”的另类延伸。
“读书”,这个词语,随着知识付费时代的来临,越来越火,各种读书会、高效阅读法、快速阅读法、有书不读只听法层出不穷,书和知识成了这个时代可以反复贩卖的商品,而让产品有生存土壤的,正是大量的在常规学习中被耽误了的,现在又成了亟需补”“读书”课的人。
有人说了,我现在听书,听人讲书,听别人写好的讲书稿,每天也是获益匪浅;我不读书,我听课,听各种课程,感觉很充实;我想读书,可是没那么多时间和精力,我要找到一个快速有效的读书方法!
在这个肤浅浮躁的社会,这些听书会,阅读法之所以有市场,就是因为有人想提高却不愿意自己花时间,花精力去做深度思考、深度阅读,总想着能有什么立竿见影的方法,碎片化、快餐化地拿别人已经加工好的干货一口吃下去,然后对自己说:吃饱了,干货满满,收获满满。
笔者是一个教了十年数理化的课外辅导老师,平时圈子很小,我接触过一个学校的资深老师,闲暇时间不是散步就是看剧;还有一个和我同行的老师,诚恳地对我说,自从有了孩子(孩子4岁多了)再也没有看过书;
甚至有一个同行,教学水平和业务水平很高,对于我每天读书搞读书活动十分不解,你这有什么意义,我告诉他,我学习认知心理学,脑科学,学习科学,教练技术,可以更好的促进我的教学,让我发现我教学水平提高空间的可能,他还是不能理解。
窥一斑而知全豹,站在基础教育前线的老师们,还有多少人在为了不断提高自己的精神和业务素养而阅读的呢?
读书的意义真正的阅读之“道”
刨去那些不阅读的,还有那些追求庸俗化、鸡汤化阅读的,真正想阅读而不得其法的人大有人在,我写这篇文章的目的也是想从根本上解决阅读之“道”。
我看过几本指导阅读的书,其中日本作家奥野宣之写过一本《如何有效阅读一本书》,核心是告诉你如何做笔记;
学习社群行动派提倡的美国作家保罗·R·席列的《高倍速阅读法》和阅读技巧类图书美国的世界顶级速读大师彼得·孔普所著的《如何高效阅读》都是在阅读术的层面告诉我们,如何加快眼球和大脑的运作,提高阅读效率,同类书籍还有思维导图之父东尼·博赞所著的《快速阅读》,结合速读和思维导图笔记法,相当于在技术层面更上一层楼;
思维导图之父的快速阅读最经典的阅读指导类书籍《如何阅读一本书》,作者莫提默·J·艾德勒也是《大英百科全书》的作者,他以学者的态度写了这本阅读指导书,我相信大部分人读不下去,因为太没有意思了,晦涩难懂。
还有比较接地气的就是拆书帮帮主赵周《这样读书就够了》和知识IP彭小六的新书《洋葱阅读法》,这两本书,对于阅读或者说学习有很深入地讲解和指导,强烈推荐爱学习的小伙伴去看一看,再说下去就有拍帮主马屁的嫌疑,虽然这个马屁也不一定能被帮主get到。
可是这些都是我们已经有阅读习惯了,为了提高阅读能力的可以选择的书籍,现在要解决的第一个问题是:怎样才能让我拿起一本书能坚持把它读下去?
其实这是个“伪问题”!真正的问题是“怎样才算真正的读过一本书?”而回答这个问题之前你必须搞清楚两件事,第一件事:请问你知道阅读按照内容和目的来分有几种主要类型吗?第二件事:请问你想清楚自己为什么要读这本书了吗?
先看第一个问题:阅读按照内容和目的来分有几种主要类型?
大致可分为:娱乐消遣类阅读、知识信息类阅读、心智提升类阅读。
娱乐消遣类包括各种小说、电影(电视剧不在此列),主要在于放松休闲和陶冶,略带扩展视野的性质,需要的认知资源较低,用走了来形容就好比下坡,不需费脑无需费劲;
知识信息类包括各种公号文章,新闻、了解类信息,各种分析报告,百度百科,知乎问答,微博,微信朋友圈等都在此列,这类信息在只需知道是什么的情况下,略费点劲,犹如平地走路,只要时间不长,认知资源配置可以稍微高一点;
心智提升类那就是为了提升自己各方面能力,比如沟通力、学习力、思考力、逻辑力、职业技能、认证考级之类的,这如同爬坡,需要“攻读”,所以需要配置大量的认知资源,这里所谓的认知资源包括时间、精力、金钱、书籍数量等。
弄清楚这个问题之后,你再来看看自己的阅读,没看过小说的至少看过电影,说明娱乐消遣类你已经入门了,只是连下坡你都嫌累,所以下坡都要坐车,只看电影,书也看不进去。选一些情节动人的书籍好好先养成手捧书香扮扮“淑女”或者“熟男”的习惯吧。
此类阅读主要用于换换脑子的时候,比如两个会议之间,等人的时候,睡觉之前,很累但是不想闭眼等时候,不过这类阅读如果你带有其他目的,也是可以转成深度阅读的,比如说从小说的对话里找到正确的沟通方法之类的;
知识信息类大部分人都会,但是都有自己的专有领域:娱乐八卦,电竞直播,好友动态.....再高级一点:国家政治经济走势,社会热点,鸡汤励志,养生保健......看完感慨万千,转眼就是下一篇或者打开另一个APP,这类阅读非常适合碎片化阅读,因为不需要太多脑力,只是需要了解一个信息,如果需要深度思考其中的某一信息或知识,再通过相关主题阅读转成深度阅读;
那么心智提升类阅读就一定要深度阅读了,因为任何能力的提高都必须调动整个心智模式参与进去,需要大块的时间和精力,而且从接受信息,消化信息,指导思考行动,反馈和修正,再次加深信息的理解都是需要投入的。
解决了第一个问题之后,我们就要来看看第二个问题:自己为什么要读这本书?
这个问题基于第一个阅读分类而来的,如果你的目的只是休闲或者知道是什么,那么不用费劲,你也能读下去,即时读不下去,对你损失也不大,最怕你是第三类:心智提升类,可是没有想清楚为什么,然后一头栽下去,然后从第一页开始,读着读着读不下去了,于是放弃了阅读,再给自己贴一个标签,我不适合阅读,我不会阅读,然后沮丧、失落,焦虑......
这个问题问出来之后,其实一个问什么不一定能找到你内心的根本需求,多问几个为什么,有时问着问着你就发现了自己的本质需要。
举个栗子:很久以前,我想看一本书《非暴力沟通》,我当时就问自己,我为什么要读这本书啊?
我想到的答案是:我想减少和我老父亲平时生活中的冲突!
然后我问了自己第二个为什么:为什么你总是和你家老爷子发生冲突?
我的答案是:我总是瞧不上他的言行,觉得他和社会脱节了,而这种瞧不上总是表现出来,内心敏感的老爷子更加不加掩饰地反击。
于是我有了看这本书的根本诉求:如何调节自己的心态,学习在沟通中杜绝这种蔑视老人的心态的表现,接受他的这种因为学习能力过低造成的与社会脱节的现实,好好和他相处,每次沟通就事论事的技巧。
那么这本书我就不用从头看到尾了,我只需要看能解决我自己问题的章节,粗略地看一看,对重点内容关注和思考一下,不一定能找到全部答案,那么你就会去找其他书来解决你心里的需求,促使你去看更多的相关主题的书,于是主题阅读就来了。
也就是说,如果我们问完“为什么要看这本书?”之后我们再多问几个为什么,我们就能知道自己真正要解决什么问题,以问题为导向的去看书,去和作者对答案,那么书就被你用起来了,而不是从头看到尾都不知道自己看了些什么。
回答完这两个问题我们再来看看最初的问题:怎样才算真正的读过一本书?
我的回答是,只要这本书的内容解决了你想要解决的哪怕一个问题,让你的行为和心智哪怕产生了一丁点提高,这本书你就算是真正看过了,这本书对你就有意义了。知识匮乏的年代,书读过的标志是从头都到了尾,在信息爆炸时代还以看完去衡量读书,那也太OUT了。
Q&A阅读法——让阅读变成你和作者的对话
Q&A阅读法就是问问题和回答问题阅读法(Question & Answer),首先申明一点,这个阅读方法不是万能的,可以解决大部分心智提升类阅读,但是阅读材料不要进入到你的恐慌区,如何鉴定呢?
拿到一本你觉得你已经确定想看的书,我们先快速浏览一遍封面、封底、书衣、简介、推荐和序言,很多小伙伴说:我从来不看这些,只看标题,然后翻到第一页。难怪你看不下去一本书,你连这本书整体讲什么,推荐者的推荐点,作者的写书意图都没了解,甚至连作者是谁你都没了解清楚,你就准备接受他的观点和语言,就如同你遇到一个陌生人,扯着人家闲聊,然后你不知道他是谁,叫什么,人生背景,准备表达什么,就硬着头皮和人家尬聊是一个道理,待会人家聊的话题你完全插不上嘴,你会如何选择?
所以看这些很重要,这决定你是用十五分钟选择聊天的对象还是用两小时随便抓个人聊天,然后聊完之后发现自己找错了人。
1、用15分钟,问自己5个问题:
作者是什么样背景的人?
这本书主要讲了什么?
作者的写作意图是什么?
推荐的人或者其他人是怎么评价这本书的?
我想从这里得到什么?
你能回答这5个问题,你就初步了解了这本书,也能初步确定自己要不要继续读下去了?
够了吗?不够,Q&A的关键在于,翻开目录,对,没错,翻到目录,看看目录里的条目,无论是大标题还是小标题,按照概念、原理、原因、方法的顺序找一找关键词,如果无论是概念、还是原理,你都没几个见过的,恭喜你,这本书进入你的恐慌区了,放下它吧!
给大家举个例子,美国作家纳西姆·尼古拉斯·塔勒布的著作《黑天鹅》的目录
第一部分 极端斯坦与黑天鹅现象
第一章 自我欺骗的人类
第二章 出版业的黑天鹅
第三章 极端斯坦与平均斯坦
第四章 1001天——如何避免成为失败者
第五章 不能只靠过去的经验判断
第六章 叙述谬误
第七章 别做一只火鸡
第八章 永不消失的运气——沉默的证据问题
第九章 游戏谬误——愚人的不确定性
第二部分 我们就是无法预测
第十章 无赖预测
第十一章 怎样寻找鸟粪第十五章
第十二章 认知斯坦——一个梦
第十三章 假如你不会预测怎么办
第三部分 极端斯坦的灰天鹅
第十四章 从平均斯坦到极端斯坦,再回到平均斯坦
第十五章 钟形曲线——智力大骗局
第十六章 随机审美
第十七章 洛克的疯子——在错误的地方出现的钟形曲线
第十八章 骗子的不确定性
当初我看完这个目录,我头都大了,里面出现了太多我没有任何认知的词语:极端斯坦、黑天鹅、认知斯坦、钟型曲线、随机审美,灰天鹅......我能预感我如果强怼这本书的后果就是和另外一个时空的高手用他们时空的语言进行了一场交流,算了吧,饶了我吧!
我果断放弃了看这本书,后来我在其他书籍里面一点一点接触了这些概念和名词,我再次拿起这本书的时候我就有了底气,至少我可以和作者说上两句,可以看了。
这就是目录的作用,它再一次为你需不需要看这本书进行了一次鉴定。那Q&A阅读法到底是什么呢?
在我们确定这本书可以提升心智,而且不会进入恐慌区之后,我们对着目录,根据目录里的关键词、概念、原理等信息提出一系列你的问题,作者就是你要请教的对象,只是他不会说话,他说的话都在书里,你要去和他对答案。
再举个例子吧,我最近看的一本书,萧秋水和剽悍一只猫合著的《知识变现》的目录(部分),关于作者请大家自行百度哈。
第一章 大势
斜杠青年和自由职业,职业定位新趋势!
查尔斯·汉迪早就预测到自雇工作者的盛行
移动互联网带来的便利
粉丝经济和付费习惯的养成
联盟:互联网时代的雇佣关系
共享经济的兴起
为什么年轻人都想做斜杠
就业难和失业潮
创业?别忽悠了!
房价和交通的巨大压力
第二章 透析
引言 每个人都可以是自己的人生设计师
够格加入斜杠行列吗
如何提升基础能力
如何提升专业能力
如何利用业余时间充电
你想要的自由到底是怎样的
你适合成为自由职业者吗
自由职业者的族类细分
探索自我、理性评估
你要先有知识,才能考虑变现
每个人都可以找到自己的突破口
如何发掘个人优势
如何包装自己
大学毕业后可以直接成为自由职业者吗
第三章 准备
七步打造斜杠青年
清晰定义你的个人品牌
到目标领域的牛人对标
评估别人哪些优势是你无法模仿的
依据成功人士经验,细化标准
要么加对圈子“傍大款”,要么有才任性做爆款
围绕个人品牌第一步做长期计划
给个人品牌计划设置验证点
福利:个人品牌成长问答
成为狼牙棒青年
什么时间可以辞职
确定你能够提供哪些服务
深挖技能
建设心理
家庭保障
健康保障
财务保障
从这个目录里面,我就能问出好多问题,但是注意,你的问题一定是关于自己的,比如:
1、什么真正意义上的斜杠青年?我离斜杠青年的距离还有多远?
2、我已经是自由职业者了,我还需要哪些知识才能让我实现知识变现?
3、我的突破口和优势是哪些?如何确认?七步打造斜杠青年的步骤就我个人而言应该如何实施?
.......有了这些问题,我直接翻开这些书的相应章节,去寻找我的答案,把每一个A都记录下来,这本书我就算看完了,这种带着问题和作者对答案的过程,你会带着自己不断的思考下去,更不会被作者牵着鼻子走,因为他说的不一定能解决你的所有疑惑。
总结
我们讨论了一个话题,如何真正算是读过一本书?
首先我们得确定你准备选择什么类型阅读,
然后我们要确定你为什么要读这本书?多问几个为什么,搞清楚自己真正的需求!
再接着,我们需要和书大概接触一下,问5个问题,大概确定这本书是能解决你的需求的;
最后我们通过目录的关键词等信息确定我要问作者一些和自己相关的问题,和作者讨论一下这些问题,寻求答案。
这就是提问在阅读中的作用,它让我们鉴定书是不是自己的菜,并用于解决自己的问题。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