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纷乱,从汉末的桓灵二帝开始。
从桓帝、灵帝开始,皇帝开始重用宦官,到了灵帝末年,以张让为首的十常侍已经形成规模。
而此时的大将军是外戚何进,也就是少帝母亲何太后的兄长。原来是屠户,因为贿赂了宦官让妹妹选进宫,恰好又生了皇长子,有幸当了太后,他也就摇身一变成了大将军,总领天下兵马。
按说何进掌管兵权,宫里又有太后做主,他完全可以像后来的董卓、曹操一样,把持朝政,挟天子以令诸侯。
可是为什么没有做到,反被十常侍结束了性命呢?
在我看来,何进此人,根基浅、能力差、不听劝,没有自知之明,也没有知人之明。
从屠户一步跃迁到大将军,根基十分不牢固,门生同僚古旧一概没有,只有一个弟弟何苗还跟宦官纠缠不清。手下没有亲信,只能同意召外兵进京来杀太监的馊主意。
这个馊主意一出来,手下陈琳极力反对,说杀几个宦官,就像把头发放在火上烤一样简单,召来外兵,更容易造成慌乱。
曹操也说,宦官之乱古而有之,把他们抓起来投放到监狱,用一个狱吏就能搞定,何必再召地方部队呢?
面对这些劝说,何进只是一味回应:“此小儿之见也!”
直到消息外泄,十常侍借太后名义把何进诓进后宫,何进还觉得“吾掌天下之权,十常侍敢待如何!”
于是只身进入后宫,被人锁了宫门,把头扔出墙外。
然后曹操袁绍等人带兵闯入宫去,斩杀宦官,结束了宦官干政。
但另一边董卓已经率领大军赶到,从此汉朝开始了权臣当道的时代。
《三国演义》看到这里,只能对何进评论一句,真是个草包。
分析何进这样做的原因,估计有三个:
一是自己能上位,着实受了宦官们不少恩惠,不愿意做恩将仇报的事情,所以想借外兵来杀十常侍。
二是何进这个大将军还有点沽名钓誉,看他进宫前还说“吾掌天下之权”,一般有实力的人是不会没事就说自己厉害的,而正是没实力的人,才会不断自夸以自我催眠说自己厉害,何进说自己“掌天下之权”,恰恰表明他没有掌权。他对真正的权利有欲望,所以不想落下一个进宫杀人的罪名,影响自己下一步的发展。
三是何进对形势判断太错误,本来一点鸡毛蒜皮的事搞的天下人尽皆知,都说董卓是豺狼,他还是力排众议要召来,缺乏一个当政者该有的眼光。假设董卓没有来,即便把十常侍杀光,最后权利还是不会落到何进手里,因为他太蠢了。
有些人就是烂泥扶不上墙,即便给了大将军的外壳,骨子里他还是那个屠户何进。
顺便说一句,召外兵的主意是谁出的呢?就是袁绍。
袁绍与曹操的两个建议,就能预见道官渡之战曹操为什么能以少胜多了。
以上内容是在看了三国演义开头之后的一点感想,搜了网上其他人的意见后,原来史实上并非如此简单。
东汉时期,皇帝周围一直活动这三种人,外戚、宦官和士族。皇帝不相信士族,宦官因为总在皇帝身旁,而外戚又有血缘关系,所以皇帝给了他们很大权利。所以何进一路从屠户到丰厚,再因为灭了黄巾之乱而成为总领兵马的大将军。
但是因为有之前的霍光、王莽、窦宪等外戚的前车之鉴,灵帝并不敢太过依附外戚,所以扶植宦官与他们作斗争,自己坐收渔翁之利就好。
所以,何进之所以行刺下策,是有他自己的苦衷的。
首先何进虽然是大将军,手下有兵,但也不能为所欲为。因为灵帝死前,为了志恒他的权利,把兵权分给了西园八校尉,安排宦官当中的蹇硕当了中军校尉,手里也有兵。
其次,何进的权利是何太后给的,何太后的权利是因为生了皇子刘辨。灵帝生前,何皇后用药毒死了刘协的母亲王美人,因为张让等人的求情才没有被废,所以宦官对何家是有恩的。
所以何进把要杀宦官的主意说给妹妹时,何太后是绝对不同意的。妹妹不敢得罪,宦官又不得不杀,何进很苦恼。
于是,世家子弟袁绍出主意说不如召外面的军队过来,驻守在京城周边,威慑何太后,让她不得不杀掉宦官。
何进觉得这个主意不错,于是发出檄文,不光召了董卓,还有吕布原来的义父丁原等人。
而袁绍呢,家里四世三公,门生故吏遍天下,他献计召来的董卓也不是别人,而是他伯父袁隗的旧日手下。
哪知董卓过来时捡了个便宜,又利用赤兔马收了吕布灭了丁原,就此权倾朝野,因为袁绍起兵,还杀了袁隗一家老小。
由此可见,古人哪个都不是省油的灯。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