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里,为了凸显人性,总把人物置于极端情景;现实生活中,太过正常的环境是否也容易使人麻木?
比如教育,其本质到底是什么?不少人说是培养幸福完整的人。这看似正确,因为这句话本身是正确的,但却不一定是教育、特别是基础教育阶段的任务——人们拔高了教育。
为什么有人去拔高它,无他,因为他们身处的环境比较正常,他们所教的学生相较于更为广大的落后农村是合格、甚至先进的,“达标”后的他们当然可以作作秀,给教育贴上更为美丽的标签,也提高自己的“价位”——结果怎样就不得而知了——没见当前“先进区”教育出来的孩子比农村学生幸福完整多少。
教育首要的任务不是什么“幸福完整”,首要的任务是让学生“合格”——作为普通人该掌握的基本“工具”,具备基本的思辨能力,保持对世界的好奇……至于高大上的“幸福完整”,不过是“合格教育”的应有产物。
想起了“工具性”“人文性”之争中的一家言:所谓的“人文性”,彻底搞懂了“工具”,是应有之物。
空言“幸福完整”,连字词都不认识,连基本运算能力都不具备,不过是在画馅饼。
捎带一句,即便那些比较“正常”的城市教育区,离“合格”的教育还远着呢,不过是和农村落后地区比,好些罢了,不学习,只练“公开课”,贴贴“幸福完整”的标签逗自己玩玩也不错。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