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村里有对张姓夫妻,在八十年代初期,计划生育最严的时候,头胎生了个女娃。那时候的农村户口尚且允许再生。然后没过几年,张大婶生了二胎,结果还是女娃。于是,夫妻俩一咬牙,托人找了家没有孩子的,悄悄的把刚出生才三日的二孩送走了。
后来惊动了当地的计生办,准备把张大婶抓去上节育环。周围的邻居也七嘴八舌的议论,有些人建议抱养一个男孩。于是,他俩在一个被有钱人抛弃的情妇手中,用一辆摩托车的价钱把男婴买下了。他们说这个男婴给带了好运,几年后张大婶跑去小诊所取了环生了个弟弟,就被结扎了。
这些还是从老一辈的口中得知,据说当时,这样的现象很普遍。
可最近妈妈告诉我,在去菜市的路上,发现张大婶目光呆滞的坐在祠堂。原来她的丈夫几年前已经生病去世了。养子因为抑郁症在清明节前从六楼跳了下来,在ICU躺了一天一夜没能熬过走了。小儿子还跟母亲住在一起,打着散工。女儿离了婚,带着孩子搬回了母亲家。就这样的四口人,蜗居在两室一厅的房子。
据说,当时因为银行贷款的原因,房子的名字写了小儿子,现在房贷已经还清。张大婶说,两个孩子觉得她太占地,千方百计想打发她住公租房。辛苦一辈子把孩子拉扯大,指望着孩子能照顾年迈的自己的张大婶,却事与愿违,老无所依。所以,村里人总能看到张大婶郁郁寡欢。
其实在古代,养儿防老是生产力发展水平落后时的一种传统的养老观念。也许是张大婶大半生都在庇护孩子身体的成长,却忽视了对他们灵魂的教育。但是在21世纪,社会竞争激烈,生活成本上涨,对于部分难以维持自身生活成本的年轻人来说,赡养老人力不从心。而事实也证明,把命运系在另一个人身上本身是一件不靠谱的事,不如趁着年轻的时候多为自己年老的生活做好打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