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多关于性别的理解,可怕之处不仅在于其恶毒,无知,更重要的是它们通常广为传播。
在小时候就已经面对过一轮性别筛选才得以降生,不知道还好,时常在稚嫩的小孩子和母亲身边挤眉弄眼的说的无非就是:“可惜了,没生个男孩子”,语气之悲切如丧考妣。
稍微长大一些就是学校里对女孩子不擅长学数学,不擅长学物理化学诸多发言,谁还不是第一次上学来学,脚跟都没站稳,那些枉为人师的就开始孜孜不倦的洗脑,知道的说是在上课,不知道的以为是传教现场。
后面呢,一连串的都是质疑,“女孩子为什么不自重要早恋?”,“女孩子为什么不自重多穿点?”,“女孩子为什么不自重要认识那么多朋友?”,这些被人骂穿的陈词滥调我已经不想再提,只是它依然存在,依然发生。
等高中念完,就是一系列的催促:为什么不选一个“干净体面”的专业?为什么不化妆?为什么一毕业没找到合适的对象?为什么要找一份这样的工作?什么时候回归家庭?什么时候生孩子?
挤进了职场,且不说女生选择更多的文科性质的工作内卷严重,职场的性强迫(无论是口头还是身体上),不能达到同工同酬等等都是一道坎。
只是把矛盾指向性别对立面是较为武断的一种行为,之前接触的两种想法比较有意思,可以给这个问题不同方面的解释:
1.现代工业下的“美丽”,“时尚”究其根本是一种产业,对于资本家来说,它是一条起源于时装周,媒体的,并不很透明的产业链,但是对女性来说,我认为很多时候这种传播是对女性的一种压迫。为什么女性不允许被看到家长里短,被看到生产后苍白的脸,不被允许身上哪怕有一点多余得脂肪,不允许被老去......
2.这其实是不是一种排斥效应?早期殖民社会的时候,白种人并不会教给有色人种复杂的技能,以保证自己的工作优势,让这些相对弱势的群体做更累更苦,却收益更为微薄的薪水。为了使女性待在她们的位置,男性劳工以及雇主和主管,他们使用性暗示,要求女性提供补偿,并通过外貌,衣着和肢体语言的性评论来恐吓女性。虽然工人们从这种安排中受益,但雇主们也用它来抑制工人团结,社会组织和集体行动。雇主们以女性劳工为威胁,压低工资,限制男性对更好的工作条件的要求。
大多数女性生活在各种限制之中,限制了她们对带薪工作的愿望和期望,仿佛这样是天生的。许多的人把工作当成临时的中转站,把自己的经济命运和身份地位立足在家里。而那些拒绝的人遭遇了歧视的障碍,用沉默来逃避,或者在需要时忍受骚扰行为。
更是有一部分的女性,并不珍惜已经有的权力,挥舞着鞭子做上面的那些敦促者。
“我们走后,他们会给你们修学校和医院,会提高你们的工资,这不是因为他们良心发现,也不是因为他们变成了好人,而是因为我们来过。”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