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顺着《瓦尔登湖》第五章“阅读”,一起来进行一场“写作与阅读”的反思之旅。
梭罗提到了他为何要隐居瓦尔登湖起来的原因:
可是对一个作家来说,更平静的生活是他们的机会,那种使演讲家获得鼓舞的事件以及拥挤的人群只会分散他们的注意力,因为他们是对着人类的智力和心灵讲话的,是对着任何年代所有能够理解他们的人说的。
可以看得出来,他不喜欢热闹喧嚣,相反对平静安详的生活更加向往,他是位名人,可是不喜欢聚光灯聚拢在他身上,面对众多崇拜者侃侃而谈、一呼百应的壮景。
平静中,脑回路中激发出思想的涓涓细流,再通过一根笔杆子转成文字。
写字的速度再怎么快也是快不过说话的速度的,但正是因为速度慢下来,反而给了深度思考以时间,写下来再通过眼睛二次确认,还可以调整、修改、重新组织。
所以一类人更倾向于写下来,而不是说出来。历史上优秀的演讲,也不是信口开河的,一样需要先写出来,再排练。比如马丁·路德·金的“我有一个梦想”演讲、教员的《论持久战》演讲。
以至于这些演讲,可以跨越地域、穿越时间,依然对着任何年代所能够理解他们的男女老少们述说着极具价值的观点。
梭罗继续说到:
文字是最珍贵的文物。与其他的艺术作品相比,它跟我们更亲密,更具有普遍性。
不仅可以读出来,而且还可以从人类的唇上吟诵出来——不仅是表现在油画布上或刻在大理石上,还可以刻在生活自身的呼吸上。
我想文字是人类最伟大的发明之一,因为有了文字,人类可以把经验、知识传播给更多人,传播给下一代,超越其他物种,建立了文明。
文字也延续了一些伟人的生命,使他一代又一代地活在了人们的心中。每个中国小朋友都会背李白的“床前明月光”,进而勾勒出了李白这位伟大的诗人在自己心目中的形象,以至于我们都能如此共情于《长安三万里》构建的大唐动漫世界之中。
文字,同时也是目前人工智能发展的桥头堡,目前人工智能可以生成文字、图片、视频、机器人等,竟然都是因为先研究出了大语言模型的文字生成算法规律。
人工智能的能力得以涌现,进而将同样的原理运用在图片、视频上。
文字,本来就是元宇宙形态的早期形态,就像梭罗说的,在油画布上、在大理石上,在古代的岩壁上、在龟背壳上,文字承载着人类的想象力,一部小说可以构建一个平行宇宙。
通过想象力,同样一本小说,在每个人的想象中居然还能够产生差异,我想未来如果脑机接口再继续成熟下去,我们的想象直接原样输出为视频,那么人人都可以快速创作电影了。
再来谈谈作者对于阅读的态度:
许多人学会阅读的目的是为了他们微不足道的便利,正如他们学算术的目的是为了记账,做起生意来不至于受骗;可是,将阅读作为一种崇高的智力锻炼,他们却知之甚少或一无所知;然而,从更高的意义来说,只有这样才叫阅读,绝不是如奢侈品那样哄骗我们,使我们的崇高的官能昏昏欲睡的事物,而是我们必须踮起足尖去阅读,把我们最灵敏、最清醒的时刻献给它的东西。
有的人认为阅读要实用主义,比如我是什么专业,就读相关的书籍;我工作中需要接触什么领域,就去了解那个领域的书籍;或者我遇到了什么问题,就去找解决这个问题的书籍。
当然,这种实用主义挺管用的,这类书籍都是作者把自己的经验整理、归类、提炼成册,系统化、全面,读完可以事半功倍。
但除此之外,我们也不要忘记另一种不带目的地阅读,就是纯粹得觉得这个作品好,读它就是与作者对话、与智者交流、进行一场智力锻炼,你也不知道作者的那句话会触动你,从而让你开始行动起来,正如梭罗所说:
多少人在读了一本书之后开始了他生活的新纪元!书籍或许就是为我们而存在的,能解释我们的奇迹并且能解释新的奇迹。
不带实用主义地读书,你不会错过那些能给你的生命带来更多可能的书籍,如果说这类书籍要如何选择的话,我觉得也不用太功利,就随缘,正如你看了我的文章之后,开始读起了这本《瓦尔登湖》一样。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