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27598008/29da8111ab68c54c.jpg)
太宗纳谏,是贞观之治的一道风景线,最为后世推崇景仰。唐太宗李世民从谏如流,大臣们对他也是知无不言,积极进谏。向皇帝进谏的内容,上到家军国大事,小到君王一举一动,有的进谏还会涉及李世民的私生活。可是很多的逆耳忠言连一般人都很难接受,作为威武严肃的唐太宗李世民为什么能够从谏如流呢?
皇帝纳谏,是要善于听从臣下的规劝,改变自己的主张,难度来自多方面。
一、人性的弱点
一般来说,帝王纳谏之难,大概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从人的一般意义上说,纳谏有颜面、尊严的问题。愿意听表扬,不愿意听批评,这是之常情,也是人性的弱点。平常人有这样的弱点,帝王更如此,听到表扬就欣然,听到批评就觉得有失颜面。
二、权力的弱点
从政治环境来说,君臣之间,势若天隔,如果君主总是听从大臣的意见而改变自己的主张,似乎有损君主的权威。人们一般相信,权力的高低与人的能力大小成正比,权力的不平等使上下之间的沟通非常艰难。如果君主曲己从人,会被认为是能力弱的表现。而向上提不同意见,是古今为官的难题。
三、公私纠葛
不论是皇帝还是大臣,他们都是担当公职。于是,在每个人身上,都会出现一种内在矛盾,公职的要求可以叫做大我,个人的利益和情感可以叫做小我。皇帝作为国家的代表,当然要考虑全社会,考虑政府信誉,考虑国家利益。但是,皇帝也是人,所有人的弱点他都具备,比如个人的荣誉感等。因为皇帝拥有最高的权力,他的公私冲突最不容易解决。因为职位越高,越容易自我膨胀。因此,帝王如果不能摆正自己的公私关系,公共权力会成为阻挡一切言论的万里长城。
既然君王纳谏有难度,那么唐太宗是怎么做到的呢?就唐太宗而言,他也是凡人,有人性的弱点,他是皇帝,也难免有权力的弱点。唐太宗能够虚心纳谏,名载史册,是因为他拥有克服这些弱点的大魄力。这魄力来自两个方面,一是强大的动力,二是超凡的能力。
动力有三方面因素考虑:
第一,李世民的皇帝宝座是夺取而来的,是逆取,不是顺接,是不合法的。只有把天下治理好,才能够改变历史和民众对他的历史评价。治理天下需要更多人的智慧,纳谏就成了动员臣下群策群力的重要途径。
第二,李世民和他的大臣都经历了隋朝,是隋朝灭亡的见证人。隋炀帝护短拒谏,要避免重蹈覆辙,以史为鉴。
第三,李世民以军事起家,是一个卓越军事将领,培养了宽容大度自信的素养,为积极纳谏奠定基础。
正如兼听则明,偏信则暗。忠言逆耳利于行,良药苦口利于病。
朱元璋因为是农民起义出身,来自下层,当过和尚,也当过“强盗”,加上文化水平比较低,所以有很强的自卑感,常常怀疑大臣在讽刺自己。他能很好地纳谏吗?他的障碍显然更多。
清朝皇帝,入关之初,意气风发,努力学习,但是怀有很强的民族自卑感,因为怀疑汉族大臣瞧不起自己,所以文字狱大行其道。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