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我想和这个世界谈谈
【读书日志·资治通鉴】司马光论君明臣直

【读书日志·资治通鉴】司马光论君明臣直

作者: 云儿读书吧 | 来源:发表于2020-08-11 23:09 被阅读0次

            唐太宗李世民登基为帝后,任用贤臣,虚心纳谏,上下悅服,国家大治。

            但依然有一些官吏贪赃枉法、收受贿赂,唐太宗对此很是忧虑,就暗中派遣亲信去试着贿赂他们。果真有官员接受了一匹绢,唐太宗很是生气,想要杀掉他以儆效尤。

            时任民部尚书的裴矩据理力争,置唐太宗的圣盛怒于不顾,毫不客气地当面批评唐太宗:采用钓鱼执法,陷百姓于法网之中,这种做法是不对的,它不符合儒家“道之以德,齐之以礼”的古训。

            唐太宗最终欣然纳谏,并召集五品以上官员,大赞裴炬遇事不阿附依从,能够据理力争。并感慨说:如果每件事情都能有官员据理力争的话,还忧虑国家治理不好吗?

            裴炬力谏唐太宗钓鱼执法一事儿,司马迁是怎么看待的呢?《资治通鉴》给出了答案:

    臣光曰:
            古人有言:君明臣直。
            裴矩佞于隋而忠于唐,非其性之有变也;君恶闻其过,则忠化为佞,君乐闻直言,则佞化为忠。
            是知君者表也,臣者景也,表动则景随矣。

    译文如下:

            臣司马光说:
            古人说过:君主贤明,则臣下正直。
              裴矩在隋朝是位佞臣,在唐朝却是忠臣,不是他的品性有变化。君主讨厌听到自身的过错,那么大臣的忠诚就变成谄侫;君主喜欢听到直言,那么谄侫又变成忠诚。
            由此可知君主如同测时的仪表,大臣好像日影,仪表移动那么日影跟随移动。

            在司马光看来:君主贤明,则大臣正直。

            为什么会这样呢?司马光分析到:贤明的君主往往乐于听到群臣的直言,昏庸的君主往往厌恶听到自己的过错。“上有所好,下必行焉”,有什么样的君主,自然就会有什么样的大臣。君主昏庸,则大臣谄侫;君主贤明,则大臣正直。

            以裴炬为例,隋朝末期,隋炀帝杨广好大喜功,沉湎酒色,喜听夸耀之词,恶闻劝谏之音。谄谀之人青云直上,劝谏之人脑袋搬家。群臣莫不战战兢兢、以求自保,哪里还敢直言进谏呢?甚至于各地起义风起云涌,隋王朝岌岌可危了,也没人敢上报实情。好不容易有个宫女说了实话,隋炀帝却认为她妖言惑众,砍了她的脑袋。在这种政治生态中,裴炬也就保命为上,处处顺遂杨广,成了一个谄侫之臣。

              到了唐朝,情形完全不一样了。唐太宗李世民乃一代雄主,奋发有为,乐于纳谏,且待下宽仁。裴炬因而也就敢于在朝堂上公开指责君主,据理力争,毫不退让。因为他知道,即使逆了龙鳞,也不会丢了脑袋,反到会让君主更为倚重推崇。

            裴炬在隋朝为谄侫之臣,在唐朝为忠直之臣,并不是他品性上有什么变化,而是因为所侍奉的君主不同啊!

            由此,司马光感叹:君主如同测时的仪表,大臣好像日影,仪表移动,那么日影跟随移动。

            总而言之,在司马光看来,君明臣直,君昏臣佞。为人君者,不可不知!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读书日志·资治通鉴】司马光论君明臣直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omhudk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