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日在读冯唐的《如何成为一个怪物》,朋友瞥了一眼我手中的书,随即抛来一记白眼说到,“你还用读这书?你不是已经活成了一个怪物。”我顿时有些摸不着头脑。朋友见状,故意正色道,“你看看你,都三十岁的人了,不结婚、不谈恋爱也就算了,还基本没什么社交。你的生活中除了工作就是工作,好不容易有点空闲时间也只知道窝在家里读书。”我有些不好意思的说到,“我偶尔也会看看电影的。”朋友一副恨铁不成钢的样子,“我妈要是看到我像你那样过日子,早把我拎出门外,还不忘叨叨一句‘该干嘛干嘛去,别老跟木桩似的杵在我眼皮底下。’”看着朋友一副着急上火的样子,我怯怯的说到,“还好,我一个人住。”
《如何成为一个怪物》是冯唐的一个随笔集,全书按耕读、琴鹤、饮食、男女分为四部分。从文学、收藏、酒色谈到人生,无不呈现了冯唐眼中的尘世景象和他的人生态度。我觉得书中有一句话是他对自己人生现状的一个总结,即“心里一撮小火,身体离地半尺。不做蝼蚁,不做神,做个写字的人。”
不喜欢冯唐的人,贬损他的文章太low,思想浅薄,眼界狭隘,文字粗俗。或许是因为我本身没多少文学功底,也缺乏语言天赋,所以不能从他的文字里看出他们所谓的“鄙俗”来。不过,我喜欢冯唐的主要原因在于他敢写。
之前我向一位朋友推荐过冯唐的作品,并借了《活着活着就老了》给他。没过两天,朋友有些不好意思的把书还了回来,说读了一半就不敢再读下去。我问其故,朋友解释到,“冯唐的思想过分犀利,文字也如锋芒。本来,在看待很多问题的时候,稍不留神我就会剑走偏锋。我怕再读他的文章,会变成一个十足的愤青。”我笑着收回了书。
我读冯唐先于读王小波。读过王小波的文章之后,终于明白他为什么是冯唐笔下鲜少被褒赞的现当代文人之一。不知道是不是因为我读书过分粗糙,在读过两人的部分作品(主要是散文和随笔)之后,我产生了如此的错觉,冯唐像是一个现代版的王小波。我在想当初李银河邀请冯唐编撰《如何成为一个怪物》,是否也是因为在冯唐的文字里隐约看到王小波的行文风格?
当然,王小波的文字比起冯唐的稍显内敛,而且从他的文字里可以感受到一份悲悯心。所以,即使是指摘社会鄙陋或是人性阴暗的文章,也不会让人读来感觉不适。而冯唐的文字锋芒毕露,虽在很多问题上他能一针见血直击要害,但太过直白的陈述方式可能多少会让读者感觉不舒服。
不过,我觉得两人会有如此差别的原因在于各自的时代背景。如果冯唐生在王小波的时代,我想他的文字多少会收敛些。但是,至于当下,他或许已然洞察秋毫,知道带着锋芒的揭穿,才更能发人深省。
回到《如何成为一个怪物》,在通读全书后,我觉得冯唐所谓的“怪物”实则是在标榜自己的“特立独行”。这不由让人想到了王小波的那本散文集《一只特立独行的猪》。王小波对这本书有这样的评论,“这本书里除了文化杂文,还有给其他书写的序言与跋语。这些序言与跋语也表明了我的一些态度。除此之外,还有一些轻松的随笔。不管什么书,我都不希望它太严肃,这一本也不例外。”
文集《一只特立独行的猪》的书名源自王小波的同名散文,文章秉承了他一贯自黑的幽默,让人在被那只特立独行的“猪兄”逗乐的同时,会不由得反思社会体制化发展带来的弊端。比如,在文中他描述了“猪兄”被围捕时的情形是这样写的,“这就使我陷入了内心的矛盾:按我和它的交情,我该舞起两把杀猪刀冲出去,和它并肩战斗,但我又觉得这样做太过惊世骇俗——它毕竟是只猪啊;还有一个理由,我不敢对抗领导,我怀疑这才是问题之所在。”可是,就是这个自嘲“不敢对抗领导的我”活成了那个时代最口无遮拦,敢于拆穿真相的特立独行之人。
相较而言,向来自视甚高的冯唐鲜少有自嘲的文字。或许也正是这个原因,《如何成为一个怪物》读起来并没有像《一只特立独行的猪》那么轻松愉快。不过,冯唐还是成功的通过这本文集向读者展示了自己曲高和寡的缘由。所以,即使冯唐在书名上自诩是个怪物,其实也并没有半点贬损自己的意思。
当然,我觉得朋友说我是个“怪物”,并不是在夸我。但是,或许我可以学学王小波的自嘲,乐乐呵呵地做一个特立独行的怪物。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