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丑2019》(Joker)是由托德·菲利普斯执导,杰昆·菲尼克斯主演的漫改电影,如今这部备受关注的电影,也已经上映一年了。
电影讲述了上世纪八十年代的哥谭市,工人罢工、穷人失业和经济萧条等一系列社会问题在哥谭市不停上演。
上映后,《小丑》在全球狂揽票房,同时还拿下许多电影大奖。《小丑》一共获得了第76届威尼斯电影节金狮奖最佳影片奖、奥斯卡11项提名2项大奖、奥斯卡最佳男主角、第77届金球奖剧情片最佳男主以及一系列奖项。 如此多的奖项,足以证明了这部电影的实力。
即使这部电影没有在国内上映,没有在国内进行任何营销宣传活动,但它还是凭借自身过硬的质量和“小丑”这一IP的自带热度在国内火了起来,在网上,很多人称其为“最好的漫改电影”,但究竟好在哪里,很多人都说不出个所以然来。
《小丑》这部电影本身是拍得非常好的,但在这场跟风热潮的背后,令人看到更多的是互联网时代的跟风,很多人根本没有认真看过《小丑》,只不过是上网看了几篇影评,看了几个解析视频,就以为自己顿悟了真相。
互联网无疑是为我们带来了便捷与高效,以现在流行的短视频为例子,一部两三个小时的电影,被拆解成两三分钟的短视频,再配上快进的解说与镜头,一份:“两分钟看完《小丑2019》”的短视频电影解析就完成了。
电影里的镜头语言、台词、转场、节奏,就这么被稀释的粉碎,就像饭桌上的美味佳肴,被提炼成“葱香排骨方便面”、“红烧牛肉方便面”、“金汤肥牛方便面”,好吃是好吃,味道也很接近,但是营养却是一点也没有。
细想一下,我们每次看完解说能回想起什么? 一个好的剧本? 一段优秀的视听语言? 还是导演强烈的个人风格? 我们只是快速地过了一遍剧情。
短内容时代有一个最大的一个错觉,就是听完一个所谓专业人士解说一遍后,我就全都明白了,我就牛逼了。
说回电影本身。
《小丑》的故事发生在DC漫画的虚构城市哥谭市。
哥谭市首次出现于漫画《蝙蝠侠》的第4期(1940年12月),由比尔·芬格和鲍勃·凯恩联合创造。
“哥谭”一词在英语中有“愚人村”的意思,“哥谭”也是纽约市的绰号之一。 1807年11月11日,文学杂志《大杂烩》中,美国作家华盛顿.欧文用这个名字来讽刺纽约市的文化与政治。 在漫画中的哥谭市总是阴云密布,城市里,奇异的哥特式建筑高高耸立,在表面的浮华之下,哥谭市的暗巷里充满着污秽。
这就是哥谭市,美国犯罪率最高的城市。 电影《小丑》呈线性叙事发展,顺着主角亚瑟的视角,逐步揭露主角的心理矛盾冲突,以因果连接的方式节节升高,引出最后的大高潮,然后电影戛然而止。
电影所表达的,出了贫富差异带来的各种社会问题,还有人与人之间的心理隔阂问题,人与人即使同处同一个空间说着话,也不一定在交流。
也许人和人间真正的隔阂并不在于职业、语言和宗教,而在于内心。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