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道有常,日月星辰周行而不悖,人集天地之精华,融万物之灵气,与天地间万物融融共生,须道法自然,持心怀道道,方能立乎天地间,不为腐气所侵。
人立世之初,无贵贱、无贫弱,皆为芸芸众生之一份子,只因生而存天性,饥则食、寒则衣,所生须汲物于天地,在大自然法则下,就有了财物的集聚,地位的高低,但其本质未变,人皆有求以平等待我之心,礼贤下士,亲民爱民,其内涵皆如此,人性使然。
恭则敬,于人相处,存一份恭敬之心,不论财富多少,地位高低,所谓颐指气使,盛气凌人,皆不可取。战国时期,魏惠王挟先祖文侯、武侯之威,称霸于天下,丞相公叔痤年迈,弥留之际举荐府中门客中庶子卫鞅为相,魏惠王以卫鞅地位低下,不以为然,孰知二十年后卫鞅缔造了一个与魏国毗邻,有世代血仇的强大的秦国,此后丧城失地,悔恨终生。
秦穆公不以百里奚为楚国牧马身份,起用于云梦泽,秉以国政;三国时期皇叔刘备三顾茅庐,求诸葛亮于草庐之中,问以天下之势,虽有求贤之嫌,但一颗恭敬之心却无可怀疑。
“恭”显之于外,则平等以待人,显之于内则慎独以律己,如此才能不乱其心,不乱其志,存心养性。所谓人在做,天在看,举头三尺有神明,不畏人知畏己知。东汉清廉官吏杨震在赴任东莱太守时路过冒邑,冒邑县令王密感年杨震先前举荐之恩,趁夜以十金厚礼相赠,杨震坚辞不受,王密说:“幕夜无人知”,王震大怒,说:“天知、地知、你知、我知、怎说无知?”。
人之性,大富大贵时,皆志得意满昏昏然不知己所重,方遇穷困之时,才能砥砺自醒,知将欲所何为。历朝历代创业之君,无不俭以修身,不忘困于草野之苦,至后世子孙,自幼衣食不忧,能有才志守成就不易,就更不提再创功业了。
汉文帝在历史上是一位非常俭朴的皇帝,在位期间,厉行节约,身上穿的衣服,补了又补,日常用的大多都是前代皇帝留下来的,曾经有一次想修建一个露台用来观赏山水风景,就找来一个工匠仔细算算所需费用,工匠计算后说:“不算太多,只一百两黄金就够了。”,汉文帝听了大吃一惊,问道:“这一百两金子大约相当于多少户中等人家的收入啊?”工匠说,“大约十户”,文帝遂罢,这才有了后来的“文景之治”。与之相对应的隋炀帝穷奢极欲,修建迷宫,比阿房宫有过之而不及,最后被叛军所杀,隋朝二世而亡。
木秀于林,风必摧之。飓风过岗,伏草惟存。功高盖主,位极人臣者鲜能善终。战神白起,“汉初三杰”的韩信,汉景帝时期平定“七国之乱”的周亚夫,以及清朝雍正时期的年羹尧,皆立有不世之功,却丧身殒命。
只有极少数能深谙人臣之道者,功成、名遂、身退,比如范蠡在帮助越王勾践复国吞吴之后,退隐山水,与西施泛游太湖之上,岂不乐哉?
恭、俭、不为天下先,也即人之三宝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