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说他有”三宝”!《道德经》有一段话:我有三宝,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
老子文章,无论做何解读都是有道理,因为经典就是包容多角度解释和解读,甚至根据不同的出发点来解读,都能形成三恰。
无论如何解读,我们都是在讲述自己的故事或者试图建立模型解析当时老子的思维方式。先定好基调,这里讲的不代表老子思想原意。
老子说他有三宝,跟着一位老师的解读,我也试图自己理解这三宝。
老子三宝,通俗文本翻译为:我有三条金科玉律。非常珍视地保守着:第一叫做慈爱;第二叫做克制;第三叫做不敢置身在天下人的前面。
第一“宝”,叫慈。
学者原意把他解读为字面上的慈爱,对宇宙里所有的众生无差别的热爱的意思。
实际上,老子所处周朝春秋时期,是由氏族部落向农业文明跨进的过程,老子看到中原文明中人类大规模杀戮与冲突,原始周部落小国寡民的安宁,断定文明是一个糟糕的过程,文明造成了人类的混乱,文明是对人类的戕害。有如工业文明刚开始时,恩格斯等人也对比农业文明,从而反对工业文明压榨人思想和自由一样。
反观部落所有人都是血缘关系,每个看待任何小孩都是如婴儿般的慈爱,老子认为最理想的人类状态是退回到原始氏族部落,人人都处于慈的状态。因此反对用智、反对文明。“慈”就是退回原始的社会状态,人人都秉持着“慈”。
第二“宝”,叫俭。
字面上现在解读为节俭,老子想表达的是回到人类动物般的状态,除了吃饱穿暖,多一点都不要。这就不仅仅是现代理解的俭,而且彻底放弃任性中贪的一面。
先看动物,所有动物天生都是俭的状态,都是吃饱穿暖之后多一点都不要,想要也要不了。动物甚至连穿都不要,冬天的时候长一层毛,秋天脱秋毫。完全是一个自然生存态,从不贪。
例如:熊过冬眠前,会把自己吃成一个胖子,冬天一动不动,来年春天饿的皮包骨头后出来找出,绝不像人类堆积大量粮食过冬。松鼠藏食物过冬也仅仅够一个冬季,绝不藏多,藏多了也没用,来年春天所有食物会发霉,还有多一道工序搬出来。
所有的动物都是吃饱穿暖后,多一点都不要,只有人类,贪得无厌、没完没了的要。除了吃,除了用,人类无底洞的索取,老子看到人性中贪而不得解脱的状态,如当年的佛陀顿悟。
只有人类才不断调动自己的贪欲,把自己困在贪的永恒深渊中。老子的“俭”,是让自己回归到最初的状态,回到有什伯之器而不用,见素抱朴的状态。贪念无穷,永远没有尽头,老子紧紧抱住自己“俭”的状态。
第三“宝”,不敢为天下先。
理解为保守主义,不为天下先的守旧“消极”状态。
与此不为天下先相反的是敢为天下先、积极,事事积极,不讲克制而只求高速发展、无度扩张;不讲谦冲退让而一昧争先要强。那种本末倒置的行为就是在自取灭亡。
为天下先,在当今就是创新,创新首先是风险而后才是代表未来。
人类进化过程中,基因的99.9%突变都是被自然淘汰的,只有0.1%代表着未来。可见,进化创新的基因对个体来说首先就是风险。
人类朝代中,唐朝初年无为而治为后来盛世奠定基础,折腾创新的王安石变法朝代反而民不聊生。创新首先是守旧,不为天下先,至少不是人类呼吁式的大创新。
老子如此强调的三宝,“慈”宝难于理解,“俭”和“不为天下先”却值得每个辩证思考,思考要不要嵌入个人生活的思维基因中?这种思维给人生处事随时设置提醒程序和终止程序。去面对生活、工作、财富等。老子为后来人画的重点,有种宝是你看到了也视而不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