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焦点解决团队高级五期 讲师第13期 贺变丽坚持分享第1739天2023—3—20
第二单元 参与性技术
一听二问二反映,鼓励重复具体化
(一)倾听
(二)开放式询问与封闭式询问
(三)鼓励技术
(四)重复技术
(五)内容反应
(六)情感反应
(七)具体化
(八)参与性概括
(九)非言语行为的理解与把握
焦点解决用参与性技术比较多,影响性技术用的较少,精神分析学派用影响性技术相对较多。
参与性技术的核心是以来访者为主,影响性技术以咨询师为主,主要是干预。
(一)倾听技术
1.对倾听的正确理解及如何倾听
倾听在接纳的基础上,积极地听,认真地听,关注地听,并在倾听时适当地参与。
接纳才有沟通,沟通才有合作,合作才有改变的可能。倾听时保持中立,咨询关系要保持纯粹性。如果和孩子沟通不畅,我们先要想一想,我们对他接纳吗?怎么做能够对他的接纳度更高一些?
积极地听,呈现的是一种态度,对他讲的是比较用心在听。关注他的非言语,他的表情,他的状态,捕捉他的面部微表情。
(1)倾听是咨询师的基本功,也是建立良好咨询关系的基本要求。
我们要学会听,只有会听才知道怎么说,在咨询中多听少说。
(2)只有无条件地接纳才能有良好的倾听
没有无条件的接纳就做不到用心聆听,如果对孩子不能无条件的接纳,可以去进行咨询,看看我们内心是怎么想的?更看重的是什么?我们的不接纳来自于哪里?自己的恐惧和担心来自哪里?多回到自身,我们的改变就越大,成长就更快。
(3)听出积极、光明、正向面
听出对方哪些地方还不错,听出他的优势、资源、想更好的心,听到他的努力、尝试,听出别人所听不出的优势和资源。
(4)全身心的在场
咨询师要照顾好自己,让自己的生命状态更好,这样才能全身心地与来访者同在,来访者才愿意敞开心扉去聊。
(5)关注的目光和表情
把对方当回事,把对方放在重要的位置,当一个人被放在重要位置时,他才愿意更多地敞开心扉。
咨询师要眼中有人,心中有爱。
(6)适当的参与而非打断
可以用一般性回应与之沟通,也可点头、微笑加嗯。
(7)听出关键点,听懂背后隐含的意思
关键点就是各种事情与之有关,即牵一发而动全身,往往是来访者的认知模式。这些认知模式会影响我们的情绪和行为。
(8)倾听本身就具有助人的效果
当一个人能被良好倾听的时候,就能很好地帮到他,有人把他看的很重,是在乎他的,他的一些力量就会出来。
2.倾听时容易犯的错误
(1)打断求助者,作道德或正确性的评判
(2)急于下结论
有的家长听了一些心理学课之后,什么也不敢说,对孩子有要求是正常的,该说还得说。
(3)轻视来访者的问题(来访者的事无小事)
来访者无小事,孩子的事无小事,孩子认为是大事就是大事,可能在家长看来不算啥,但对孩子来说是很重要的。家长要多了解,通过具体化了解孩子的想法和感受,然后看怎么能帮到孩子。
(4)干扰、转移来访者的话题(不能寻找问题的根源)
(5)不适当地运用咨询技巧
①询问过多:应多听少问,非问不可时再问
②概述过多
③不适当的情感反应
倾听要把握的原则:可问可不问时,少问或不问;可说可不说时少说或不说。来访者讲的都要倾听。
3.倾听时给予适当的鼓励性回应
最常用、最简单的动作是点头,点头时应认真专注、充满兴趣、并且要配合目光的注视,同时还要适度。
简单的词(嗯)和动作(点头)在一起。提供信息:“我在听你说”.....
有时说“嗯”也是很轻的,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
(二)开放式询问和封闭式询问
1.开放式提问技术
开放式问题没有预设的答案,常常运用包括“什么”、“怎么"、“为什么”等词在内的语句发问。
精神分析学派会多用为什么,焦点解决一般不提倡用为什么,因为“为什么”会让对方感觉是在责备他,一切以有效为准。开放式问句会让来访者讲很多内容。
使用开放式技术应建立在良好的咨询关系上,关系不同,效果可能截然不同。
不要因为提升孩子那么一点点成绩,而以破坏亲子关系为代价。成绩可以重视,但态度要好一点,温和地坚持。
2.封闭式问题
封闭式问题带有预设的答案,比如常见的:“是不是”、“有没有”、“对不对”、“行不行”、“好不好”等。
不能过多地使用。
封闭式问句主要用于澄清和确认。
(三)鼓励技术
直接地重复来访者的话或仅以某些词语如“嗯”、“讲下去”“还有吗”等,来强化来访者叙述的内容并鼓励进一步表达、探索。
鼓励技术是为了让对方继续说,重复技术是重复对方的话,看对方说的是不是这样。
一般来访者长篇所描述的最后一个主题,往往有可能是最重要的,可给予鼓励。
咨询师的倾听对求助者就是一种鼓励。
(四)重复技术
重复技术就是咨询师直接重复求助者刚刚所陈述的某句话,引导求助者对自己的某句话注意,以明确要表达的内容。
重复要好奇,而非指责。
例
咨询师:请谈谈你的受教育情况吧?
来访者:我6岁上小学,12岁上初中,15岁上高中,18岁大学毕业
咨询师:你18岁大学毕业?
注意:重复技术只在来访者的表达出现了疑问、不合理、与现实不相符的情况下使用。
思考:鼓励技术的“直接重复”和重复技术的“直接重复”的区别!
(五)内容反应
也称释义或说明,指咨询师把求助者的主要言谈、思想加以综合整理,再反馈给求助者。
目的:以达到加强理解、促进沟通的目的。最好引用求助者有代表性、最敏感、最重要的词语。
三步骤:听懂、表达、反馈。
听懂很难,因为你要更多去接纳,放下自己的预设。
作用:
1.促进咨询师对求助者深入、准确的理解;
2.使求助者有机会再次剖析自己,重组事件之间的关系,深化会谈内容。
(六)情感反应技术
咨询师把来访者所陈述的情绪、情感的主要内容经过概括、综合与整理,用自己的话反馈给求助者,达到加强理解、促进沟通。
最有效方式是针对来访者现在的情感而不是过去的。
最大的功用就是捕捉来访者瞬间的感受。
瞬间的感受容易被来访者忽略,咨询师就像一面镜子一样去反映来访者的言行,让他对自己有更多的了解和认识。
发现困扰中的矛盾情绪,予以突破。
来访者的情绪性词语,是观察其对周围环境认知的很好线索情感反应技术举例。
咨询师:“你似乎对他非常气愤,是吗?
咨询师:“你此时的情绪似乎是对你丈夫非常不满,是吗?”
咨询师的反馈要比来访者的语气更弱化一些,对他的情绪反应也弱化一些。他的情绪出来了,道理才能进去。
(七)具体化技术(澄清)
要真诚地发自内心的好奇,才会用具体化技术去问。
咨询师协助求助者清楚、准确地表述他们的观点、所用的概念、所体验到的情感以及所经历的事件,具体对策:
常用句型:
“你的意思是.....”
“你说你觉得......,你能说得更具体点吗?”
“你能给我举个例子吗?”等等。
澄清求助者表达的那些模糊不清的观念问题,把握真实情况。
什么时候用具体化技术?
(1)问题模糊(未知的问题才最可怕)
未知的问题是最可怕的,一旦知道了,就不会那么害怕了,如果用具体化技术去探讨,对问题有了更多了解,就不会那么害怕了。
用含糊的、笼统的字眼,比如“我烦死了”、“我感到绝望”。
来访者表达不清楚,或搞不清事情是怎样的,或体验到的感觉是不确定的、模糊的。
(2)过分概括
即以偏概全的思维方式。如:把个别事件的意见上升为一般性结论。把对事的看法发展到对人的看法,把“有时”演变为“经常”等等。
老公从来都不管孩子
可以让她多聊一些,聊透了就会发现老公也不是不管孩子,是因为有了情绪,就看不到老公对孩子的负责了。
例如:
咨询师:你能具体说说你哪一项能力不行,缺少什么样的本事吗?
(3)概念不清(不恰当的使用某些概念)来访者自己贴“标签”,或不恰当地使用某些概念,或咨询师给来访者贴“标签”。
“我觉得你自卑”“你的性格过于内向”“你这是暴力行为”......
会起到暗示、强化、评判的作用,对求助者产生影响。
(八)参与性概述
将来访者内容反应和情感反应综合整理,以提纲的方式再对来访者表达出来。
例如:我抑郁了
你说的抑郁指的是什么?能多说一些吗?是什么让你感觉自己抑郁了呢?
通过具体化技术,可能会发现他只是情绪有些低落,并非真正的抑郁症。
随时可用
咨询师:你刚刚讲了近一两年来,你在工作上取得了很多成绩,但你的同事嫉妒你的才能,对你无端指责,做出不友善的事情(内客反应),你为此非常生气(情感反应),你想和他们斗争,又担心惹起众怒,你很苦恼不知该如何面对。
(九)非言语行为的理解与把握(自我觉察)
1.正确把握非言语行为的各种含义
2.全面观察非言语行为(看在眼里,记在心里,先保留看法,过于灵敏的反应有害无益)
(注意同一动作在各种情况下有不同的涵义。)
3.如何看待言语内容与非言语内容的不一致
(不一致很正常,相信当事人自有他的道理,不宜直接说破)
咨询师对来访者的关注是综合性的,言语的或非言语的,公开的或隐秘的,瞬间的或经常的,形成综合印象。
如果来访者能量比较高,可以多说一些,如果能量低,多关注他好的方面。
有时看透不要说透,说透了就是一种强化,比如:我感觉你很焦虑。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