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终其一生,就是要摆脱别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
这是封面上的一句话,很深刻!
这本书是宋dream也推荐给我的。上周一我花了7个小时左右,一口气翻完了。当然心情很沉重。故事讲的是父亲是亚洲人,母亲是外国人,三个孩子里,老二跳湖自杀了。母亲最骄傲的孩子。
母亲因为在大学爱上父亲,没有继续学业(母亲的母亲就只希望母亲成为个医生)。母亲和父亲结婚时也没有得到母亲的母亲的祝福。
母亲把成为医生的梦想放到二女儿身上。二女儿成为了母亲的木偶。二女儿其实根本不喜欢生物学,却装得喜欢。为了让母亲开心,留下。。
大儿子其实很优秀,小女儿也敏感善良,可是父母都根本看不到他们俩。
二女儿自杀后,父亲为了摆脱这种悲痛和自己的助教(亚洲人)缠绵在一起。最后母亲找到了父亲,但是给大家都留了尊严。安静地处理。
父亲最终还是回归了家庭。书里没有写那个亚洲人助教年纪轻轻后来怎么样了?
还有大儿子的同学也是他们的邻居,那个男孩儿,表面上混混儿,其实内心敏感(是个单亲妈妈带大的孩子,而且妈妈是医生,极其热爱工作的妈妈)被忽视的心找到了归宿那就是爱上了这一家的大儿子,同性恋。可是却默默爱着。无声无息。
好在最后的结局是好的,大儿子成功考上哈佛,离开了家,获得了自由。小女儿也敏感善良,父母的婚姻继续。。。
但愿天下都有美的故事结局。
还想说两句。
随着年龄的增长,我的观念也在不断变化。小时候父母重男轻女,总想生儿子,可是事与愿违,妈妈生了6个女儿。孩子多家庭生活质量自然下降。因此我就是那个自卑的孩子。文章里小女儿安娜小小的,可是却很敏感,什么都看在眼里,记在心里。当然安娜也很会做,知道什么时候该怎么做才能让局面更和谐或者顾全别人的感受。我和安娜只有一半相像。就是静静地看在眼里记在心里。但我的转化能力相当弱。
看到的存放在心里,累积,累积,不知道什么时候产生反应,我做出回应。
从小在这样的环境下长大,我其实很埋怨父母为什么生我们那么多?他们并不很会做父母,并不是细心的人。照顾不到孩子的感受和也无心观察孩子的内心。
这个故事里父母都是高知了,可是我发现他们同样不懂观察孩子,看不到也想不到孩子敏感脆弱的内心。
长大后,尤其是今年,我真想生两个、三个孩子。我发现我好想有孩子。陪他们成长,陪他们玩耍,他们跌倒了陪他们一起难过,他们成功了陪他们一起开心^_^
我想我是那种看在眼里但是不知道要过多久才能发酵产生反应。后知后觉。但是起了反应之后就彻悟的那种感受。现在我35岁了,我觉得这一年我的心智成熟了不少。我想要孩子比我想有个婚姻的感觉强烈。
经历了这些,我越发觉得父母的爱越发纯粹。人是复杂的,但是对孩子的爱是纯粹的,只是要不断沟通,公平交流,不断学习成长,和孩子同步,大家都在前进,成长,那关系一定可以很好。孩子的世界父母都多少经历过,走过了的路,回头,感触更多更深。
多沟通,平等交流。
我竟然会不自觉幻想,我带着孩子旅行,带着孩子阅读,带着孩子走进大自然!教他们爱自己,教他们怎么走出内心的结。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