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渴望生活》第二次分享
(由于所看的电子书没有明确的一卷二卷三卷的划分,我就只能按自己看的部分来分享了)
1. 专注、热忱与执着。这些品质贯穿了梵高的一生,无论是在之前所从事的画商、神学生、福音传教士之类的所谓“失败”经历中,还是之后坚定了自己“画家”的道路上,梵高始终秉承着对自己所做之事的高度专注与执着。当神学生时,他的认真与专注显得与其他两个同伴格格不入,别人的布道演说是敷衍编造,他则坚持句句写出肺腑之言;在博里纳日当福音传教士,他倾尽所有不遗余力地帮助那些可怜的矿工们,履行“上帝”所派遣的职责;更不用说的就是他对绘画的热情与执着了,别人再多的不理解与嘲笑都不曾阻挡他日以继夜甚至是食不果腹地画画。为了画画,他忍受贫穷、忍受饥饿、忍受嘲讽与侮辱、忍受孤独,他愿意娶一个妓女为妻,觉得自己爱她但却不愿为她放弃画画。他始终专注而执着地走着自己的路,这点实在令人倾佩!
2、通过阅读走出人生低谷,重新找到生活意义。博里纳日矿工灾祸事件之后,梵高收到巨大的打击和刺激,一度一蹶不振,对一切事情都感到麻木,他自知自己到达了一生的最低点。这时他选择重新埋头于书籍之中,通过文学来派遣感情,懂得了“如何克制那总是纠缠着自己的对于失败忧惧”。也是通过阅读,他重新找到了自己的热爱,自己生活的支点——画画。在后来致力于自己的画画“事业”之后,他也始终坚持阅读,书中提到他在画不动速写时就读书。有一次他父亲看他在读《高老头》,就觉得他是在“不务正业”,他回父亲说:“人物和风景写生不单单需要绘画技巧,也需要精通文学。”有他这样的“觉悟”怎么能不成为一个为后世传颂的伟大画家?
3、寻求认同与理解。尽管梵高一直坚持做自己走自己的路,但在情感上他一直是匮乏的,一直是孤独的,也一直在寻求同行、亲人的真正理解与认同。诚然,他的家人,尤其是他弟弟无疑给他提供了最大的支持与帮助,但他渴望的是真正的理解与认同。加上两次失败的感情经历,他的孤独感愈加强烈。在巴黎画画的日子,他一直渴望自己的作品得到同行、表亲、画评者自己弟弟提奥的认同与肯定,然而一直求而不得。在遇到妓女克里斯蒂的时候,她填补了他情感的空白,使他觉得“他们是两个脱去假面具的灵魂的相遇,除去了一切阶级界限、心计和差别。”有生之年,梵高的价值得不到世人的认可,这确是他的悲惨之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