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留言:
自己觉得是一个爱生气的人,因为一点小事就能点燃内心的怒火。是内心想得到家人的关心,家人的关注,从外在的事物爆发出来。
我说:
你的觉得只是觉得,很多时候,你的觉得并不是真实的。因为没有觉知,所以当生气变成了习惯,所以就有了觉得。那么当你的情绪改变了。那么觉得又变成另外的样子。
我们不要觉得,而要觉知。不要用消极的词汇定义自己,也没有一个词可以定义,每个人都是可以改变的。大脑可以像肌肉一样训练,那么你的觉得也会发生改变。
也并不是小事点燃内心的怒火,而是对小事的看法。爱比克泰德说:让你痛苦的并不是发生的事,而是对这个事的想法。事实是不能改变的,想法决定你的情绪。
这与大事小事无关,只是一件事。你对每一件事产生的想法,决定你的情绪。而这个想法就是重复过去的铭印,所以情绪在重复。你只要有一次的想法不一样,你的情绪就会改变。下一次再碰到类似的小事,情绪也就会发生变化。这时,会觉得自己变了。
关于内心想得到家人的关心,关注的问题。能成为家人,本身就包含着关心关注。你感受不到,不在于外,而在于内。如果你没有感受到对自己的爱,对自己的关心,对自己的关注。那么外在的一切是感受不到的。
外在的一切都是内在的延伸。鲁米说:世界在你眼中,而世界在你眼里的投影绝非仅是世界的本身,更是你自身。
纳瓦尔说:世界只是折射个人感受的一面镜子。现实是中性的,现实不做评判。一棵树没有对与错,好与坏的概念。人生在世,我们从大千世界中获得各种各样的感官体验和刺激,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至于如何思考,判断和对待你所感知的一切。全有你自己决定-----选择权在你手上。
当陷入愤怒,焦虑,抑郁,恐惧,不安当中,这是内心失去平衡的外在表现。中性和空性的意义是相似的。所有发生没有任何性质。你会为打碎杯子愤怒,就会为打碎手机愤怒。这不是贵与便宜,小事与大事的问题。而对于潜意识来说,它不会去分辨。而是对这件事的反应留下铭印的延续。
要解决这样的问题很简单,具备处在的当下的能力,对空性的理解,爱自己的能力,自律的习惯。自律可以锻炼这些能力。所以改变就容易了,找到内驱力把一件事重复做。这件事不是顺应惰性,而是主动要求自己克服痛苦的行为。
行为的改变,铭印的才会改变。觉得也会改变。那么人生也就发生变化。你不再执著于某种感受,比如:自己觉得是一个爱生气的人,想要得到家人的关注。这都是执著。
“想要”是一种执著,“不想要”也是一种执著。不执著意味着要摆脱想要和不想要的两种状态。让自己处在“空性”当中。也就有了心无所住的感受,这就是生命的本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