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约》里有一个故事,说耶稣已经非常有影响力了,有次带着门徒回到他的家乡伯利恒讲道。很多人开始还很好奇,想看看先知是怎么讲道的,但后来仔细一看,说“这不就是那个木匠约瑟的儿子嘛”,大家呵呵一笑,就四散走了。于是耶稣就说了一句名言:“先知在本乡是不受尊敬的。”
这个故事,多年前在《冬吴相对论》中听到,很受触动,给我了很多能量。第三节研修课,李老师又提到了它,顿时有一种“知音重逢”的感觉。
这个故事很有深意,可以拆解出很多观点。
第一,熟人之间是没法教育的。因为太熟了,缺失了学习所必要的距离感和敬畏感。比如老师教不好自己的孩子,再好的心理咨询师也没法让妻子“信服”。
第二,不要以己度人。你熟悉的人并不一直是你想的那样,别人在进步,不要用老眼光看人。
第三,信则灵。你信一个人,他就是耶稣;你不信,他就是木匠的儿子。
其他还有很多。但我最触动的一个点是,如何透过别人的眼光看待自己。
我们这些学心理学的,很多都是兼职,大部分人要在日常的工作和生活之外,再挤出时间来学习。当周遭的人,包括领导、同事和朋友,知道你在学心理学时,他们通常的反应不是对你上进心的夸奖,而是“啊?你还学心理学”,或者是“学这个有什么用?”尤其是当你学得还不错,开始在外面讲课,甚至有了微薄名利,他们这种难以置信(就是有点“酸”)的感觉就会更加明显。这再正常不过,因为在他们看来,你应该是那个每天和他们做着同样事情,一直留存在他们印象中的“你”。
其实不光是学习。我们日常做任何事情,都会遇到同样的问题。这在单位中尤其明显,因为单位是一个非常微妙的生态场,每个人相互联系又相互竞争,相互配合又相互提防。没有对错之分,这就是自然规律,是这个组织独特的属性决定的。在这个生态场里,每个人都高度曝光在别人的视野之下,每个人看起来都差不多,每个人也应该差不多。因此,当一个人做出与众不同的事情后,就会表现很大的反差,周边的人倾向于不相信,或者不愿意相信。
李老师推送的文章分析了这种现象的原因。第一,“他们”对这个人太熟了,经常看见这个人,在“他们”看来这个人只是所有特征的总和;二是由于生活环境相同,“他们”便以己度人,认为对方和自己一样,没有超常之处;三是嫉妒心,这个就不用多说了。
对于我们来说,搞清楚原因不是特别重要。重要之处在于,我们知道了这种现象,就可以不用顾忌周边的眼神,议论或质疑,专心去做自己的事了。耶稣在本乡都不受尊崇,何况是我们?只有自己认准,我就是我的上帝。
写于2019年11月20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