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恰逢暑期车运高峰,车票特别难买。昨天我和同行的小李从省城坐高铁回家,买到的是站票,幸好我俩提前准备了小凳子,才避免了一路站四个多小时的悲催命运。
其实我们可以买到第二天有座的车票,但都回家心切,不愿多耽搁一分钟。
小李说她之所以急着往回赶,是因为5岁的女儿周末要上英语班、钢琴班、舞蹈班。
恰好她老公也出差之外,几个课外班离家较远,从乡下来的婆婆出门找不到北,无法完成接送孩子上课的重任,所以无论怎样她都要在今晚赶回家。
我结实吃了一惊,问她,5岁的孩子你给报这么多班?
不报怎么办?周围的孩子都在学,人人都憋足了劲想把孩子培养成精英,我们难道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小李反过来质问我。
小李还告诉我,她的几个年龄从二十几岁到四十几岁的同事几乎个个都在围着孩子转。
四十二岁的科长,女儿中考刚完,他就给报了高一先修班。
三十六岁的张姐 ,儿子今年小升初,放暑假后孩子除了各种兴趣班,短短十几天的时间已自学完了初一上册的数学。
二十八岁的小刘比小李小两岁,儿子才三岁过一点,已经在到处咨询孩子适合上什么样的兴趣班。
听到小李同事张姐小学毕业的儿子各种辅导班不间断,还自学了初一的数学,我的焦虑感顿时袭来,恨不得马上打电话给同样小学毕业 ,但去乡下奶奶家玩了好多天的儿子,让其立即回家投入学习当中。
这个时代,无论是媒体还是街头巷尾的闲聊,都在不自觉的传播焦虑,我们总怕自己的孩子被同龄人甩在后面,各种课外班如雨后春笋般迎合着家长的焦虑心态应运而生。
自媒体上的各种文章时刻提醒着想松懈、想偷懒的父母,譬如“废掉一个孩子最快的方式,就是任他快乐成长”,再譬如“富人家的孩子都在拼命学习,而穷人家的孩子却在快乐玩耍”,诸如此类的说词总是让想打个盹偷个懒的父母顿时惊醒,领着孩子奔波在各种辅导班、特长班之间。
前两天看到一篇文章,说现在各种名目繁多的辅导班、特长班,假期的各种研学游学等等活动正在掏空中产阶级父母的腰包。
其实做为中产阶级父母来说,这种掏空痛并快乐着,因为它为孩子成年后至少和自己同一个阶层提供了最大可能性。
我无意评说父母们为孩子报各种班是否合理正确,但网上爆出的、现实生活中亲眼看见的有些活生生的实例让诸多父母又惊出一身冷汗,原来将一个几岁或十几岁的孩子逼迫在各种班和繁重的学业当中也存在着巨大的风险。
今天看到一篇文章,说一十岁女孩因长期奔波于各种班之间再加上作业繁重,在写作业时趴桌上睡过去再未醒来,医生诊断为“过劳死”。
一个女文友曾告诉我,她的女儿上初一初二时成绩一直名列年级前三,但进入初三后女儿的身体出现了各种症状,整天不是肚子痛就是头痛,她带女儿看遍了本地的所有医院,没有诊断出躯体的病症,却被冠上了抑郁症的病名。
无奈之下,她只好给孩子办了休学手续,一年多来一直辗转于各地给孩子治病。她说她非常后悔曾经给孩子的那些压力,如果可以重来,她宁可孩子是一个身体健康的学渣。
中国父母的焦虑感都来自于攀比和跟风,真正有远见的父母懂得人生是一场马拉松而不是一场百米跑。只有保持充沛的体力,刚开始不要过于用力,才能匀速坚持完全程。如果刚开始用力过猛,很可能导致半途而废。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根本就是一个伪命题。
告诉孩子,“不怕慢,只怕站”这个老人口中朴素的真理,教会他们在平静中努力、劳逸结合,让他们选择一样自己真正感兴趣的事物去坚持就够了。
我们没未必要把自己的孩子培养成一个“全能型”的选手,世界上的人那么多,分一点特长给别人,让孩子去做自己最擅长、最喜欢的事情吧。
还有,余生很长,不必焦虑也不必慌张,一哄而上抢到的未必是真金子,教会孩子目标明确、意志坚定的寻找自己想要的生活才是正道。你不焦虑,孩子才能沉稳淡定。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