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个令人焦虑的时代。孩子面临着严重的应试压力,父母也面临着无数种教育观念的碰撞和选择。是拼条件还是随大溜?该给孩子什么样的教育才最合适?本文将对这个问题做一探讨。
首先,在谈教育之前,家长要拥有独立思考的能力。千万不要随大溜。任何教育理念都有好的地方,也可能有欠缺。父母要自信一点,把那些好的、适合的,尽情拿来使用。无论什么样的教育理念,只要是适合自己孩子的,就是最好的。
最好的家庭教育,并非提供优越的物质条件,而是帮孩子构建合理的价值观、生活习惯和人生志趣。孩子最需要的,就是各自家庭的文化背景、价值观的言传身教、志向和视野的潜移默化。可以说,精神上的教育对孩子的前途起着绝对的主导作用。
教育的本源,是“因此施教”,不应只用一套严苛的标准去对待每一个孩子。我们无法改变当前的教育环境和体制,但我们可以尽量不让自己和自己的孩子丧失独特的个人价值。我们应该鼓励和发现每个孩子的不同,让孩子找到自我,培养他们独立思考的能力,最终找到自我存在的价值。
其次,当孩子学习时,不要全家围着转。学习的主体是孩子,不是家长。家长过多地关注孩子的学习,等于自己去扮演一遍学生,重新上一遍学。那将苦不堪言。而且,家长的这些行为,根本就是在干扰孩子学习的规律,甚至是在剥夺孩子学习的权利。
学习是一个纠错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孩子自己去发现错误、纠正错误、养成习惯,才是正确的学习方法。完整的过程使孩子体会到学习的快乐,培养思考能力、自信心和成就感。如果硬把一件快乐的事情,变成强迫性的任务,将会破坏学习本身,甚至影响孩子整个的成长。
如果家长不过多地关注孩子的学习,孩子才可以更好地学习。但是家长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做起:营造一个适合孩子学习的环境,建立孩子的自信;培养孩子学习的兴趣,引导孩子自己解决问题;让孩子养成学习的习惯,找到学习的快乐。
再次,家长不能以“读书好”作为评价孩子成功的标准。父母都重视孩子的教育,通俗来讲,叫做“读书”。他们普遍认为,读书好,就能改变孩子的命运。
然而,生命并非只有这一种成功的逻辑。孩子走上社会后,决胜千里的是一些不用考试的能力。花大量时间和精力去考核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不是真正的能力提升。
让一个人成功、幸福的要素主要有三个:保持好奇心、和谐的人际关系、美好乃至高尚的品格。如果一个孩子拥有好奇心、好人缘、好性格,以及美好的品格,那么家长根本无需忧虑孩子将来过不好。
反之,如果孩子的“读书”成绩很好,或者孩子的成绩通过提前学、大量练习能够很好,但这些行为伤害了他的好奇心、和谐的人际关系、美好品格的建立,那么这绝对得不偿失。
如果家长不帮助孩子构筑真正强大的内心,还执迷不悟地相信优胜劣汰,相信要抢夺最优教育资源才能成功,那么孩子得到失败人生的可能性更大。
最后,重视“死亡教育”。中国人向来忌讳谈论生死,然而这个问题事关重大,谁都绕不过去。与孩子谈论死亡,其实就是和孩子讨论如何度过自己的生命。
可以直接告诉孩子,死亡是一种自然变化,我们还无法完全解释它。每个人都会死亡,但我们不能确定一个生命将在什么时候、以什么形式终结。告诉孩子虽然无法预知生命的长度,但如果不浪费生命,就相当于延长了它。
当孩子主动问起关于死亡的问题时,不要逃避,更不要欺骗。坦诚地向孩子分享自己所知道的关于死亡的知识,不要给出唯一的答案,鼓励他自己思考。
正确理解死亡和生命,有助于培养孩子寻找属于他的生命价值和意义。而只有他自己寻到的,才是最令他感到幸福的。
网友评论
当下情况来看,性教育也是迫在眉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