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常识逻辑:超短时专注法

常识逻辑:超短时专注法

作者: luyingcan | 来源:发表于2017-02-13 22:26 被阅读0次

此文为需要赏金支持的鲁英灿原创文章,请您认真阅读,确认文中观点对您超值。

良心打赏,您和我不断重启自己。


本文讲解如何用超短时专注法解决无法开始行动的拖延症等问题。

长期以来,以无法即时行动、无法迅速转换状态为特征的“拖延症”,折磨着太多人,甚至几乎所有人都已经转变成了乐于怀旧的习惯:不仅不能面向未来,还把当下用于怀念过去,于是患得患失又成了人群的特征,最终都只好振振有辞地停滞不前。

为了解决这类问题,人们开始采信各种能够自我麻醉的“鸡汤文章”,也有人回陷到以断章取义为特征的“格言口号”来激励自己,还有人企图靠军队模式做自我管理和制定计划的“自律”,更有人宁愿去相信被作者们编造的所谓“名人好习惯” …… 无论这些方向如何能够自圆其说,但是我们观察到的结果,却是几乎所有的现代人都无法安心专注于高效率学习、高效率进步、高效率做事以及高效率做成事,人们只能依赖不断地转发别人的各类成果或者不断地“批判出头鸟”等行为来伪造自己的存在感、成就感和等级感,一旦要求这些人“找回自己”,则会原形毕露,甚至会出现“借口大王”的现象,即表面上的义正辞严。

经过多年的、大量的自我行动实验和心理分析,我现在提出一种针对上述问题的解决方法:超短时专注法。

所谓超短时专注法,指的是把每次专注的时间期望值从几小时直接缩短到几秒钟。

换句话说,就是把目标设定从“我需要整块的、几小时的、不被打扰的专注时间”转变为“每次专注几秒钟”即可。

每次专注几秒钟。

肯定会有人纳闷,每次只专注几秒钟,这么短的周期,能有什么效果呢?

让我们先来分析一下大多数人的习惯。

一、用常识逻辑做现状分析

如果想做训练或者做成果,那么人们一般都会不假思索地认为必须有至少专注半小时以上甚至专注几小时的能力和支持这么长时间专注的环境,对吧?

然而,如果我们承认真实的观察结果,就会发现,只要不是在比如军队、监狱、学校、工厂之类的严厉监督和惩罚恐惧下,其实是几乎没有人可以做到连续专注几个小时的,绝大多数人则连仅仅连续专注十分钟以上都是极为困难的,这才是事实。

只不过呢,太多人宁愿相信通过计划、毅力、自律、勤奋、刻苦 …… 之类的不假思索的自我要求的口号来企图保证自己能够长时间专注,也不愿意观察真实的自己并相信针对自己的真实的观察结果,这才是问题的症结。

有人会问,难道我希望我做计划、有毅力、会自律、爱勤奋、能刻苦 …… 不好么?

我得说,这些口号,按照传统的不假思索的习惯,可能是好的,但是如果我们来做一下常识逻辑分析,就会发现,这些不假思索的“好”的后果,其实只能是导致“不好”。

让我们用常识逻辑来“笨想”一下,也就是跳出来看看:

如果我们事先制定了计划,并把目标设定为通过毅力、自律、勤奋、刻苦来实施并完成计划,那就会不假思索地以为必须是以长时间专注甚至超长时间专注地做事才行。

家长和老师们总是有批评孩子“没定力”、“注意力不集中”的习惯,老板们则总是有批评员工“不专心”、“没定性”的习惯,对吧?

然后呢,这种习惯被我们继承了下来,只不过我们不仅开始批评别人,严重的是,我们开始习惯性地批判自己了。

因为事先制定了计划并做了目标设定,所以,一旦没有能够完成,我们就面临着别人的指责和自己的自责,而事实是,因为大部分人根本做不到长时间专注、更遑论超长时间专注,所以这些事先制定的计划和目标设定其实是无法实现的。

换个说法:当我们事先做了计划和目标设定,由于我们无法做到长时间专注,其结果必然是无法完成,于是瞎定计划、没毅力、不自律、不勤奋、不刻苦 …… 这些责备和自责必然会出现。

久而久之,我们就形成了条件反射:因为讨厌必然出现的责备和自责,我们不断拖延行动并在行动中不断逃离专注,然后再因为没能完成计划和目标设定而责备他人、责备自己,从而成功创造了无限的恶性循环。

这样,相信读者诸君已经开始意识到了问题的核心所在了:能够做到专注的时间长度才是关键。

那么,我们可以轻松做到多长时间的专注呢?

事实是,几乎没有人针对这个问题做过真正的自我观察:著名的“番茄工作法”在大多数人身上失效,就是人们对自己不做真实观察的证据。

番茄工作法,提倡的是以 25 分钟为一个专注周期,表面上看似乎很合理,而事实上在真实的观察中,除了玩儿游戏、看影视剧等悬念十足的行为以外,大部分人在“做正事儿”的时候都无法连续专注 25 分钟这么长时间,于是,因为事先设定了“25 分钟”的连续专注周期,反而导致太多人因为发现“自己竟然连 25 分钟专注都做不到”而极为沮丧,再次回陷到自责的愚蠢习惯中。

因此,我强烈建议读者诸君不断观察真实的自己可以连续专注的真实周期。

我对我自己的观察结果是:如果我要求自己连续专注五分钟以上,我就会在心里产生腻烦的情绪,也就是自己知道自己做不到。后来,我试着跟自己说连续专注一分钟,感觉会好一些,但是会被“一分钟能做什么”的怀疑心理所控制,于是再次陷入停滞。

换句话说,我可以连续专注的时间肯定少于一分钟,但是一旦我预设的专注时间这么短,我就会以怀疑“这么短的时间能做什么“为借口而重归幻想自己能够以半小时或者小时为单位长时间专注甚至超长时间专注,然后再因为明知道自己做不到而干脆不做了。

我观察了自己以后,再观察我的学员们,就逐步理解了为什么他们大部分人都停滞在“启动”这个节骨眼上而且多年如此了:短时间专注不相信,长时间专注做不到,超长时间专注不可能 …… 与其害怕责备和自责,还真就不如听听网上流行的各种讲座、找几本书读一读,然后再转发到朋友圈来显得自己“在做高级思考”了。

是的,问题出在了我们一直不肯承认自己其实无法做到长时间专注,于是我们一直都在幻想着自己可以靠自律做到长时间专注,而事实上我们根本就做不到长时间专注,但是我们又不肯承认自己做不到 …… 根本无解的恶性循环就这样形成了。

正因为如此,很多人因为实在是无法承受上班模式而下决心离职后,会惊奇地发现自己更加一事无成、其实已经无法享受离职后的自由,于是不得不又去找工作上班,以便于在公司的奖罚制度下还能有所作为,然后再次因为上班模式而纠结,就像孩子放假后完全无法靠自己自学一样 …… 直至干脆不再信任自己的自主进步能力,开始放弃自己的人生、从众耍赖,把希望“寄托在自己的孩子身上”,甚至连头像都换成了自己的孩子照片,终于变成了失去自我的对孩子逼学、逼恋、逼婚、逼生的大叔、大妈,搞得人生都被克隆成和别人相类了。

总结一下上述分析,我们就会发现根源其实是无法长时间专注,必须承认这一点,才能够在此事实的基础上寻找解决方法。

二、用常识逻辑推理解决方法

我们不是机器,人类的特征本来就是无法长时间专注,所以我们才会那么企图能够长时间专注,然而,能够长时间专注的人其实极为罕见,这才是事实,可是我们却宁可不假思索地无视自己不是这些罕见的极少数人的事实,总是企图喊着口号把自己变成他们,于是结果大多也只能是不可能了,然后再因为做不到而自责 …… 直至无解的逻辑死循环。

所以,解决方法的根源,是承认自己做不到长时间专注,甚至承认自己做不到短时间专注。

那么,试试“超短时间专注“,就成了逻辑上的出路,是吧?

之所以“超短时间专注“这条出路很少被重视,是因为我们会想当然地以为:超短时间,能做出什么来啊?

事实上,哪怕我们偶尔想到了短时间专注,也会马上因为怀疑而否定,何况是超短时间专注呢,所以,这个方向,几乎是连被试试的机会也没有。

对我而言,我的大脑里有着太多需要写出来教给我的学员和读者的原理和方法,已经达到了不写出来就很难受的程度,但是因为我并没有长时间专注的能力,使得我在很多年都必须靠着喝酒、吸烟来刺激自己硬挺着做到长时间专注,直至形成了彻底的恶性循环:喝酒、吸烟直接破坏了我的身体健康甚至心理健康,如果我想身体好起来,就必须戒酒、戒烟,但是如果我戒了酒、戒了烟,我就不能长时间专注,于是就不能写作了 ……

因此,如果我想把我的大脑里储备的大量原理与方法写出来,我就必须研究出来长时间专注的方法,而我自己知道自己根本就做不到在不喝酒、不吸烟的状态下长时间专注,于是,我就被逼到必须研究超短时专注这条路上来了。

换句话说,我能锲而不舍地研究出来“超短时专注法“,其实是因为我作为创作研究者和写作者、教学者的逻辑必然,我已经陷入恶性循环,如果我想对得起我的人生,我就只好依靠常识逻辑来推理,然后做实验来证实推理结果。

当然,作为职业老师,我做推理和实验,自然有我的章法。

首先,我知道我的身体弱,因此我必须首先解决工作姿势之类的问题,以避免因为颈、肩、臂的疲劳疼痛导致超短时专注的实验失败,于是我先搜索、筛选并购买了“懒人靠背”,实验表明,懒人靠背可以有效解决传统工作姿势导致的各种问题,这样,我就解决了传统姿势令我痛苦的条件反射,也就是排除了这个干扰要素。

然后,我知道我很容易在专注模式中腻烦,也就是我非常讨厌枯燥、单一的工作气氛,以前我的方法是不断切换状态,即不断在写作、画画、弹琴、看影片、打游戏、散步等模式中切换,但是效果很差,其原因是很容易沉迷于娱乐状态而产生焦虑感,相信读者诸君也深有体会。这次,我推理出来了超短时专注法并坚信这是逻辑使然的方法,但是目前我又无法在专注中摆脱腻烦的老习惯,于是我再次跳出来看问题,自然就推理出来了“一边看影片一边创作”的并行模式,于是使用 iPad 恰好有的画中画看影片的功能做了多次实验,结果表明,我在 iPad 做写作等创作工作的时候,用画中画播放能够让我平静的纪录片,我的腻烦的老习惯就直接消失了,这样,这个干扰要素也被我排除掉了。

下一步,就是最关键的超短时专注法本身的实验了。

三、超短时专注法的成功实验

事实上,本文就是我用超短时专注法很顺利地写出来的。

所谓超短时专注法,指的是每次行动的预期只是专注几秒钟。

先回想一下:传统的长时间专注的企图,在预期的专注时间里,我们其实寄托了太多“只许胜、不许败”的期望值,于是,只要没能做到马上行动就会自责、只要没能做到长时间专注就会自责、只要在专注时间内没做出来工作量就会自责、只要没做出来好成果就会自责,而且只要在专注时间内被打扰就会极为恼火和愤怒 …… 其实就是无论如何都会导向自责和责备他人,于是不断巩固“工作就是痛苦”的条件反射,只好不断地用“热爱工作、享受工作”之类的口号来伪造自己的真实体验。

超短时专注法则完全不同:因为预期的专注时间只是几秒钟,所以很容易开始行动,并且不会出现“这是工作“的痛苦的条件反射,因为就算是这几秒钟写出来的不好,删除就是了,而且就算是这几秒钟没啥效率,也没有任何必要自责,原因是“只不过浪费了几秒钟而已”。

实验表明,超短时专注法的效果和效率以及心情竟然令我十分振奋!

我现在描述一下实验结果。

其实,对我而言,最难的是开始行动。相信读者诸君也大都如此。

因为我的预期专注时间只是几秒钟,所以我就很乐于开始行动,结果是我一旦开始了行动,我的大脑就会迅速给我下一步的提示,于是很容易就忘记了时间而继续做下去了,这时我的任务竟然从以前的不断提醒自己“坚持做下去”变成了“差不多就歇一会儿吧”,然后因为我的大脑一直在提示我下一步做什么而使得我停不下来!

就这样,我真就是稀里糊涂地“沉浸了进去”,就像看电影入戏了那种感觉,然后就在大脑不断地提示下一直做了下去,而我不得不“逼着自己歇一会儿“,就像在电脑里看电视剧的时候不得不逼着自己暂停、歇一会儿一样!

这种如行云流水一般地持续做事的表象,看起来就跟坚持、勤奋、刻苦、毅力、自律完全一样,而我自己知道本质根本不同:我每时每刻都在“超出预期的那几秒钟”,结果就是我其实是在“享受”这种不断“超额“的成就感!

就这样,我在本文写作的中间硬逼着自己停下来了几次,但是很快就受到“享受成就感”的“诱惑”又坐回到了懒人靠背上,看着我喜欢的纪录片,根据大脑不断出现的提示继续写作,最后甚至开始担心因为本文字数太多而影响读者的阅读体验了!

写到这里,我觉得本文基本上快完成了,就顺手弹了一会儿琴,这次完全没有了“辛苦”的感觉,而是觉得弹琴是在给自己写出了这篇文章的奖励了!

好,本文今天就写这些!


对了,提示一下:只要觉得享受了、有成就感了,就要收手,以免习惯性地用力过猛而导致回陷到“创造痛苦的条件反射”!


《 超短时专注法 》/ 鲁英灿 / 2017.2.13 / 微信:luyingcan / www.AiTOP.com


此文为需要赏金支持的鲁英灿原创文章,请您认真阅读,确认文中观点对您超值。

良心打赏,您和我不断重启自己。


相关文章

  • 常识逻辑:超短时专注法

    此文为需要赏金支持的鲁英灿原创文章,请您认真阅读,确认文中观点对您超值。 良心打赏,您和我不断重启自己。 本文讲解...

  • 简单逻辑学

    今日打卡2:共计35分钟 逻辑,生于常识,但又高于常识。逻辑思维的出现以及对非逻辑思维的避免,都根植于常识的某一面...

  • 常识逻辑

    不知道什么时候开始明白一个道理,现在的我做事做人,都是在为自己塑造个人品牌,这不仅会对当下产生影响,同时,也会吸引...

  • 摆脱“常识”的束缚

    文/湘邵铁炉 【今日铁炉说——摆脱“常识”的束缚】:“常识”是常态化比较稳健的一种状态,短时间内常识是处于比较保险...

  • 人人都应该有逻辑常识

    人人都应该有逻辑常识。 逻辑是理性分析的基础,理性分析事物的本质,能够看到事物本质的不会迷失。 逻辑常识不主动学习...

  • 瑶瑶 | 2-28 用开头打破常识,让阅读欲罢不能

    上篇说到,好开头要能抓住读者的心。在【布场景,设悬念】中有两个方法:倒叙冲突法,打破常识法。本篇介绍【打破常识法】...

  • 常识与逻辑

    朋友圈捡到一句话:“只要团结一致,就没有战胜不了的科学和真理。” 无论什么时候,常识很重要,逻辑更重要。 常识,属...

  • 当常识和逻辑相冲突,一定是常识错了。

    当常识和逻辑相冲突,一定是常识错了。 我们每个人都有理性,但却不健全,而逻辑是建立在理性思考之上的。数学特别差的人...

  • 记忆 故事摄影办法

    1,情景故事法 2,逻辑故事法 3,字头歌诀故事法

  • 小岛经济学:最低工资法真的好吗?

    常识: 最低工资法增加了低端工人的薪资 反常识: 最低工资法增加了低端工人群体的求职难度。 分析 前提:劳动的价值...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常识逻辑:超短时专注法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imwtw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