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一个人来写故乡而客观,就如同要嫖客做坐怀不乱的柳下惠一样可笑
--冉云飞
浙江有个淳安城,海瑞曾在那里当过县令,龙应台母亲的家就在城里。庭院深深的老宅,马蹄达达的石街,还有老宅后边那一湾清净见底的新安江水。
她母亲以为这座城会像城门口蹲着的石狮子那样天长地久,会像天上的月亮星星那样永恒不变。可是几十年后她们重回故乡,发现古城已经沉入千岛湖底,划着小船上溯下游,再也触摸不到老家的一砖半瓦,从此故乡只能停留在记忆中。
这样的故乡带给人的是失落、忧伤的情绪,乡愁成了故乡的代名词。
程家墩是一个普通的乡村,没有风景如画,没有名人古迹,也没有沧海桑田的变迁,但是那里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是那么地灵动和妩媚,粉墙黛瓦也有了体温,心跳和呼吸。她分明是一位温柔的母亲,慈爱的双眼能够抚慰游子的心灵;同时是一位敦厚的父亲,坚实的肩膀等候游子依靠。
读这样的文字,就像夏日里吃的冰淇淋,舒心;像冬日里烤的火炉,温暖;像好朋友拉家常,贴心;像邻家大哥谈生活,实心。
这样的故乡带给人的是心安、神定的踏实,此心安处是故乡。
作者从三百多篇文章中精心选出65篇,共分四卷,写故乡的山山水水、花花草草,写故乡的亲朋好友、风俗习惯,写故乡的水稻小麦,青菜萝卜,写故乡的大事小事,往事今事。这些文章像一串串珍珠,由一片深情串联起来,每一篇都流露出浓浓的乡情。
我认识林老师并不早,交流也不多。自从第一次读到他的文章,我就被他的文字风格所吸引。他不仅有从容淡定的长者气度,有谦虚热心的好学姿态,更有精心打磨文章的匠心精神,他像磁铁一样吸引着我的目光,我便经常去串他的门,读他新鲜出炉的文章。
我发现林老师的文章有四大特点:
1、他的选题都是写身边熟悉的人和事,即使是创作小说,也能符合特定人物的生活逻辑,不去生搬硬套,刻意夸张。翻开书的目录,题目是“灰白色的芦苇”“一把旧菜刀”“青豆子,黄豆子”“匠人‘小李’”等等,都是看得见摸得着的物品,是生活在村子里的人,是发生在村子里的事,投入真情写出的文章,容易共情。
写作取之于生活,还得高于生活,旧菜刀不是“旧菜刀”,而是母亲节俭生活的象征,芦苇也不再是“芦苇”,而是人与自然和谐的标志。赋予故乡以情感,我们就会发现小河有了脉博,草木能够呼吸,老屋充满温馨。风动幡动都是心动,写景写人都是写情。
2、善于用拟人化的手法,化虚为实,化实为虚,变化万千。比如写炊烟,孩子哇哇的哭声扯弯了草屋上的炊烟。写田埂,“逼仄的田埂月牙般弯弯曲曲......蔷薇藤如一张网覆盖住,或张或闭的花朵点缀在绿叶中,似我们的思念。拟人化的妙用,能够使文章文彩飞扬,生动形象,读起来往往能会心一笑。
散文要做到形散神不散,关键是要展开联想,让文章有张力,呈现立体的效果。调动人的视觉、触觉、味觉、嗅觉,让哭声、炊烟有了质感,田埂、月牙有了弹性,花朵、藤蔓有了思维,这样的文字灵动而鲜活,韵味无穷。
3、善于用生动的故事来引出情感,哲理或者人生思考。比如“村中的大河”这篇文章,讲完河道清淤的故事,他这样写,“每个人的心里其实都有一条河,那是洗涤身心污垢的地方。”又比如“桃子”这篇文章,写一棵桃树,也是写桃子姑娘,结尾处升华思想,“桃树经过多年风风雨雨,仍倔强地活了下来,开花了,结果了,在秋天的阳光下散发着诱人的清香。我也想到桃子,其实苦,穷都压不死人,只要眼里有光明,心里有希望就没有过不去的坎。”
散文表面上是写花草树木,实际上是写人生追求,社会百态。感动读者先要感动自己,我喜欢带给人希望和愉悦的文章。散文最能体现作者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心中有佛,眼里所见都是佛。
4、注重细节描写,不管是花草还是人物,都采用工笔画的手法,追求细节的逼真,有画面感。比如写牵牛花,“三角瑚的叶子有点下垂着,像个做错事的孩子,长长细细的绿藤上间或有几只朝上盛开出的花朵,一只只喇叭形状,白中涂着樱红,像少女的嘴唇。”比如写石匠汪老六“他装扮得很讲究,很干净。头发朝左边梳着,尽管没措上油,因为发质好,倒是一天到晚都显得很畅亮。有人戏言,苍蝇上去会滑断了腿。他穿着也与村里的男人不一样:夏天白卦子蓝裤子,冬天灰上衣黑裤子......”
读完这本书,我没有把它放入书架,而是放在枕边,每天睡前翻一翻,读一读,总会得到一点收获。这才是,好书耐得千遍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