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以农业经济为主的古代社会,农耕不仅是普通老百姓最重视的事情,上至天子都十分看重农收,毕竟民以食为天,没有粮食存活都是问题。
而且在古代很多朝代都有皇帝亲自参加“农耕大典”这种祭祀典礼的传统,以期盼新年的收成能够理想。
而农耕中最重要的牲畜就是牛,如果说战场上马必不可少,那牛在农耕活动中更是关键,所以我们听到忠朴的话语都是“做牛做马”。
性情温顺的牛一直被认为是勤劳和奉献的代名词,农耕时代,牛不仅可以拉人载货也可以耕田,所以作为主要劳作工具,牛的地位和价值都非常高,甚至在某些朝代都有条纹律法规定对劳作的耕牛是禁止捕杀的。
偷牛、杀牛更是重罪,是要受很重的刑罚的。
![](https://img.haomeiwen.com/i17162286/4f4d93aed1d71e13.png)
所以说种种因素影响下再加上牛本身的寓意也极佳,所以从古至今不少名画家都画过以牛为主题的画作。
这其中最有名的还要属唐朝画家韩滉所画的《五牛图》。
《五牛图》又被称作《唐韩滉五牛图》,现该画收藏在北京故宫博物院。
画中的五头牛从右至左一字排开,各具状貌,姿态互不相同。
第一头牛毛发是棕色的,一边咬着东西一边在杂木旁蹭痒的情状,看起来意态十分悠闲。
第二头牛是黑白杂花,身躯壮大,翘首摇尾,步履稳健。
第三头牛毛发为深赭色,筋骨嶙峋,纵峙而鸣,白嘴皓眉,老态龙钟的姿态。
第四是头黄牛,身躯高大,峻角耸立,回首而顾。
第五头牛络首而立,体态丰厚,凝神若有所思,双眼显现出倔强的牛脾气。
整幅画面除最后右侧有一小树外,没有其他的背景和杂物,因此每头牛可独立成章。
《五牛图》也是少数几件唐代传世纸绢画作品真迹之一,也是现存最古的纸本中国画。
毕竟唐朝距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很多流传至今的唐朝名画基本都是后朝代的模本并不是真迹,所以这幅《五牛图》更显珍贵。
![](https://img.haomeiwen.com/i17162286/64b5d28c4432907a.png)
看画之前我们例行了解一下此画的作者—韩滉。
韩滉(723年-787年3月19日),字太冲,乃京兆长安人。是唐朝中期的政治家、画家,还是当时的太子少师韩休的儿子。
韩滉一生做过很多官,从唐玄宗天宝年间以门荫入仕,历同官主簿开始,再到最后贞元元年(785年),入朝加同平章事,正式拜相,兼江淮转运使。次年便加封晋国公,只可惜不久韩滉去世,时年六十五岁。获赠太傅,谥号“忠肃”。
从加封的谥号来看朝廷对韩滉这一生的功绩还是极其认可的,而“忠肃”二字和牛的特性又极其相似。
可能韩滉本人也很喜欢牛身上优良的品质,所以才画就了这幅《五牛图》。
在唐朝初期,以牛、马为主要表现对象进行创作很多,从诗词歌赋到器具上的纹饰再到画作。
在这期间不少画家专以画牛、马而闻名于世。
《五牛图》相传为韩滉在出游时目睹田间耕牛图景所画,毕竟出身富贵之家又在朝为官能看见牛耕田的场景也是屈指可数。
当时韩滉看到几头耕牛在草地上低头吃草,不远处一个放牛娃骑在牛背上吹笛子玩。
远处又见一头耕牛翘首而奔,另有几头耕牛纵趾鸣叫。有的回头舐舌,有的俯首寻草。
见到这种喜气洋洋又生机勃勃的场景,画兴大发的韩滉立即让随从取出纸墨,速写出一幅耕牛图景。
后来又经过反复修改,才终于绘出状貌、姿态都不尽相同的五头牛,并为这幅画取名为《五牛图》。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