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2019-03-19

2019-03-19

作者: 依然饭特稀_11b0 | 来源:发表于2019-03-19 12:28 被阅读0次
与之坐而问焉。曰:夫子何为,对曰:夫子欲寡其过而未能也。使者出。子曰:使乎。使乎。  【人物介绍】 蘧伯玉:姓蘧,名瑗,卫国大夫,在卫国的时孔子曾住在他家。 欲寡其过而未能:“蘧伯玉年五十,而有四十九年非(伯玉知非)”(《淮南子.原道篇》)。《了凡四训》“昔蘧伯玉当二十岁时,已觉前日之非而尽改之矣;至二十一岁,乃知前之所改未尽也;及二十二岁,回视二十一岁,犹在梦中。岁复一岁,递递改之,行年五十,而犹知四十九年之非,古人改过之学如此。吾辈身为凡流,过恶猬集,而回思往事,常若不见其有过者,心粗而眼翳也”。 【蕅益大师注解】 千古圣贤真学问、真血脉,不亿使者一言点出,真奇、真奇! 亿,通忆,想。“欲寡其过而未能也”,这一句话才能使人成圣成贤,古今圣贤都是这样成就的。能够寡其过,叫好学,叫勇猛精进,“知耻近乎勇”。有过失就是可耻,知道自己过失,就是大勇,知过才能会改过。而发现自己还有未能改之过,就会更加精进努力的去修正自己。修到最后不仅是自己没有过失,跟一切众生都没有过失,这叫真正无过了。 真学问、真血脉,从古圣先贤传承下来,原来就这一句话,让自己不断改过而已。不亿就是没想到,那个亿,通竖心边的忆),就是没想到这个使者一言点出。孔子不光是赞叹这位使者很会说话,也不光是赞叹蘧伯玉是个真修行人。圣贤真学问、真血脉,被这个使者一言讲出来,真奇、真奇!孔子赞叹真是发自内心、由衷的。孔子没听别的人这样讲过,蘧伯玉派来的使者,一个不很起眼的人,居然能讲得出来。古圣先贤的心法被他点出来了,这叫奇哉、奇哉。释迦牟尼佛成道以后,也讲“奇哉,奇哉”。 【观点】  浑然发现自己满身不是处,这才是功夫得力处。觉得自己满身都是优点,这人就完了,是堕落的开始,只是自己看不到,心粗而眼翳,太粗心、太大意了,眼睛就像有蒙蔽一样,看不见自己。往往这样的人眼睛都往外看别人有过失,没看到自己有过失。常常挑人家毛病的人,此种人不见自己有过,专看别人的过。 六祖惠能大师讲“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真正修道的人,儒家讲君子,佛门讲菩萨,就像蘧伯玉只看自己的过,天天改自己的过。“古之学者为己”,学了圣贤之道对照自己,绝不看别人,只改自己的过,这种人能成圣人。“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大人之学在明明德。明德是性德,自性中本具的,把它显明出来了,叫明明德,也就是成佛了。成佛,不仅是自己明明德,还要帮助别人、帮助众生明明德,叫亲民。最终自己明明德,别人也明明德,自己跟众生都圆满地明明德,就叫止于至善。最终就无过了,那叫大圆满。 改过到底有多好?自责之外,无胜人之术。自强之外,无上人之术。 【白话解释】 蘧伯玉派人到鲁国拜访孔子,孔子请此人坐,然后问:蘧夫子最近在做什么呢?使者回答:夫子很想要把过失愈减愈少,但是办不到。使者离开后,孔子便赞美蘧伯玉的使者是能称职的人:真是一位好使者,他说的蘧夫子就是这样的人。 【本章要义】 本章论卫国大夫蘧伯玉之德,且赞美所派的使者,使者所说的话既合乎事实,又说得不卑不亢,十分得体。

14-25【总第361章】《论语》宪问篇第十四篇第廿五章

【原文】

蘧伯玉使人于孔子,孔子与之坐而问焉。曰:夫子何为,对曰:夫子欲寡其过而未能也。使者出。子曰:使乎。使乎。

【人物介绍】

蘧伯玉:姓蘧,名瑗,卫国大夫,在卫国的时孔子曾住在他家。

欲寡其过而未能:“蘧伯玉年五十,而有四十九年非(伯玉知非)”(《淮南子.原道篇》)。《了凡四训》“昔蘧伯玉当二十岁时,已觉前日之非而尽改之矣;至二十一岁,乃知前之所改未尽也;及二十二岁,回视二十一岁,犹在梦中。岁复一岁,递递改之,行年五十,而犹知四十九年之非,古人改过之学如此。吾辈身为凡流,过恶猬集,而回思往事,常若不见其有过者,心粗而眼翳也”。

【蕅益大师注解】

千古圣贤真学问、真血脉,不亿使者一言点出,真奇、真奇!

亿,通忆,想。“欲寡其过而未能也”,这一句话才能使人成圣成贤,古今圣贤都是这样成就的。能够寡其过,叫好学,叫勇猛精进,“知耻近乎勇”。有过失就是可耻,知道自己过失,就是大勇,知过才能会改过。而发现自己还有未能改之过,就会更加精进努力的去修正自己。修到最后不仅是自己没有过失,跟一切众生都没有过失,这叫真正无过了。

真学问、真血脉,从古圣先贤传承下来,原来就这一句话,让自己不断改过而已。不亿就是没想到,那个亿,通竖心边的忆),就是没想到这个使者一言点出。孔子不光是赞叹这位使者很会说话,也不光是赞叹蘧伯玉是个真修行人。圣贤真学问、真血脉,被这个使者一言讲出来,真奇、真奇!孔子赞叹真是发自内心、由衷的。孔子没听别的人这样讲过,蘧伯玉派来的使者,一个不很起眼的人,居然能讲得出来。古圣先贤的心法被他点出来了,这叫奇哉、奇哉。释迦牟尼佛成道以后,也讲“奇哉,奇哉”。

【观点】

浑然发现自己满身不是处,这才是功夫得力处。觉得自己满身都是优点,这人就完了,是堕落的开始,只是自己看不到,心粗而眼翳,太粗心、太大意了,眼睛就像有蒙蔽一样,看不见自己。往往这样的人眼睛都往外看别人有过失,没看到自己有过失。常常挑人家毛病的人,此种人不见自己有过,专看别人的过。

六祖惠能大师讲“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真正修道的人,儒家讲君子,佛门讲菩萨,就像蘧伯玉只看自己的过,天天改自己的过。“古之学者为己”,学了圣贤之道对照自己,绝不看别人,只改自己的过,这种人能成圣人。“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大人之学在明明德。明德是性德,自性中本具的,把它显明出来了,叫明明德,也就是成佛了。成佛,不仅是自己明明德,还要帮助别人、帮助众生明明德,叫亲民。最终自己明明德,别人也明明德,自己跟众生都圆满地明明德,就叫止于至善。最终就无过了,那叫大圆满。

改过到底有多好?自责之外,无胜人之术。自强之外,无上人之术。

【白话解释】

蘧伯玉派人到鲁国拜访孔子,孔子请此人坐,然后问:蘧夫子最近在做什么呢?使者回答:夫子很想要把过失愈减愈少,但是办不到。使者离开后,孔子便赞美蘧伯玉的使者是能称职的人:真是一位好使者,他说的蘧夫子就是这样的人。

【本章要义】

本章论卫国大夫蘧伯玉之德,且赞美所派的使者,使者所说的话既合乎事实,又说得不卑不亢,十分得体。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2019-03-19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indgm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