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志》陈寿评价法正在刘备军中位置相当于曹操军中的程昱郭嘉,所以法正的地位自然不言而喻。
可就蜀汉阵营中这么重要的角色,笔墨却少的可怜。
一、法正的身份,法正是一位谋士。
谋士在英雄辈出乱世纷争的时代确实是一个香饽饽,戏份无疑会偏重些。可法正的戏份却很少,错就错在他投在了蜀汉刘备帐下。《三国演义》是以刘备军营着重笔墨的,按理说法正的戏份应该也不少,可恰恰相反,相比曹操军中的郭嘉戏份还少,究其原因是因为诸葛亮。诸葛亮道号卧龙,自比管仲乐毅。刘备帐下第一能臣谋士(能臣应该没什么疑问,谋士第一位还有待商榷),而《三国演义》的作者罗贯中是一位怀才不遇的主,他把自己的抱负全影射在诸葛亮的身上,可以说他心里眼里只有诸葛亮,其他谋士特别是蜀汉阵营的都无法跟诸葛亮相比较,更别说戏份。已经刻画到“神话”的诸葛亮,相比于这个后期才投奔刘备法正来说,简直无法相提并论。
二、出场时间太后,时间轴太短,和庞统类似
法正什么时候才出来的?
《三国演义》第六十回,法正才出场。
张松回益州,先见友人法正。正字孝直,右扶风人也,贤士法真之子。
出场时间太迟,已经是小说演义的中后期,刘备集团已经稳定了荆州开始为入蜀做准备。当然在刘备入蜀这么重要的情节,法正的戏份还是没有怎么重点刻画,刘备入蜀重点在张松献图,庞统以及庞统的死,很少会在意到法正的身上。庞统的戏份其实在《三国演义》中也不多,这个与诸葛亮齐名的凤雏也只有到落风坡才被罗贯中刻画的哀怨可惜。这也不难看出为何法正不受待见。法正真正在《三国演义》大放异彩的是定军山之战,计斩夏侯渊。然而这章节的主角依然不是他而是黄忠。小说法正最后出现是第七十七回,法正说服刘备迎娶无懿之妹。第七十九回也就一笔带过说法正死了。
孟达慌请上庸、房陵都尉申耽、申仪弟兄二人商议曰:“我与法孝直同有功于汉中王;今孝直已死,而汉中王忘我前功,乃欲见害,为之奈何?”
三、情节单一,不易于小说着重笔墨
法正从出场但45岁病死,前后经历了刘备夺取西川,取汉中两件大事,而在关羽大意失荆州被杀之前法正就已经死了,如果关羽死后法正还在,或许他能阻止刘备东征,那时的法正地位跟笔墨会增加很多很多。而在刘备入蜀之时,张松起了一个重要的作用就是献图,进谏刘备取西川,加之庞统惨死落凤坡,这些情节的精彩,风头往往盖过了法正,而在定军山之战时,着重刻画老黄忠的英勇,斩曹操军中头号战将夏侯渊,往往比在背后献策的法正更容易推动小说的情节发展。
四、法正的性格,法正跟刘备的关系,法正的军事谋略
法正是一个睚眦必报,热血真汉子,虽然是一位谋士,一介文官。但他勇于直谏,敢怒敢言,刘备不但不排斥他,反而对他言听计从,相反地对诸葛亮是疏远,真正说让刘备如鱼得水的是法正,食同席寝同塌也是他。而罗贯中在三国演义中只字未提,减少法正与刘备之间的感情,只有定军山戏份,其他戏份被剥夺。法正真正的刘备帐下第一谋士,堪比刘邦的张良。而正是他的性格与刘备的感情,还有军事天才威胁到了诸葛亮的地位,罗贯中是把自己抱负影射在诸葛亮的身上的,而对于法正这么牛的军事家显然不能描写太多,引导书友对诸葛亮的喜爱显然不利。这点在写庞统之死也有应证,说庞统会死于落凤坡是基于他自己急功近利,用他自己的死换取刘备伐蜀的理由。这期间有捧诸葛贬庞统的嫌疑。
所以小说是小说,主要是追求情节内容的精彩绝伦,很不幸法正是诸葛亮的牺牲品。
另附法正的一些计谋手段:
一、与张松密谋进献西川战略图
二、与刘备里应外合谋取益州
三、雒城被围,杀人诛心,劝刘璋投降
四、举荐许靖,说服刘备纳吴懿之妹为妾,笼络人心,取得益州豪强的支持
五、与诸葛亮共同制定蜀科,整顿法纪
六、制定汉中策,助刘备攻取汉中
七、计斩夏侯渊,完胜定军山
法正还有哪些没有提到的点,欢迎留言谈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