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觉这本书,和之前看过的思考,快与慢很像,里面很多案例和观点都很在说类似的内容,比如系统1和系统2。思考,快与慢,对于一些理论解释和案例更多。助推只看了一小部分,感觉会更具有实践性,希望如此。
选择设计者的职责便是为人们缔造出一种决策环境。表面上不起眼的小事往往能极大地影响人们的行为。一个屡试不爽的法则便是“做大事也要拘小节”。细节问题之所以能够影响大局,在很多时候都是因为细节往往能够使用户的注意力向某个特定的方向转移。
自由主义的温和专制主义敦促人们“自由地去选择”。我们要尽力出台一些能够保持或促进人们自由选择的政策。选择设计者有理由努力地去影响人们的行为,以便延长他们的寿命,使他们活得更健康、更幸福。如果某项措施旨在影响人们的选择行为,甚至使选择者受益匪浅,那么这项措施便可以称得上是“自由主义的温和专制主义”,这一点选择者自己便能判断出来。基于许多社会科学研究,我们能够证明,个人会做出非常糟糕的决策。如果他们小心谨慎、知识全面、认知力强并且严于自控的话,他们便不会做出愚蠢的决策了。
要成为一名合格的经济人,我们不需要进行精确的预见(因为这需要你成为一个无所不知的人),我们只需要做到在预见时不带有任何个人偏见。也就是说,我们的预见可以出现错误,但绝不能以一种有意的方式出现系统性的错误。与经济人不同,社会人的预见经常会出现错误,比如说“计划谬误”(一种对于完成某些事情所耗费时间的不切实际的乐观估计的倾向)。
“现状偏见”(惰性的代名词)是指基于许多我们目前尚不清楚的原因,人类总是强烈倾向于迁就现状或者既定现实。
助推:任何能够显著改变社会人行为的因素都可以被称为“助推”,尽管经济人可能对这些因素视而不见,因为经济人只对动机刺激感兴趣。如果政府对糖果征税,那么经济人便会减少购买糖果,但是他们对于一些看上去“无关”的因素(比如选项排列的顺序等)却无动于衷。社会人也会对动机感兴趣,但他们同样会受到助推的影响。如果我们将动机刺激和助推双管齐下,那么我们就提高了人们的生活品质,帮助人们解决诸多社会问题的能力也会上一个大台阶。并且,这也并不妨碍人们进行自由选择。
直觉思维系统来自于人们的情感反应,而理性思维系统来自于人们有意识的思维。情感也可以精确把握,但是我们却经常犯错误,原因是我们过多地依赖于直觉思维系统。
“锚定和判断”。你会在锚定一个已知数字的基础上沿着你认为正确的方向进行调整。这看上去并没有什么错。
人们憎恶失去属于自己的东西,他们的直觉思维系统对此会难以接受。大体上来讲,失去某件东西使你难过的程度比你得到这东西使你快乐的程度大两倍,我们将这一现象称为“损失厌恶”。产生惰性,有保持现状的欲望--认知助推,阻止我们改变现状
“现状偏见”的名字。多数老师都知道,学生上课时倾向于每次坐在同一个座位上,即便是在没有座次要求的情况下。“现状偏见”的原因之一是用心程度不够。许多人都会采取一种“既来之,则安之”的态度,一个很好的例子便是看电视时的延滞效应。
人类身上的“损失厌恶”和“选择盲目”暗示着,如果某项选择被设计为“默认”,那么它会吸引更多人的眼球。案例:医生对于同一件事情10%失败率和90%成功率的表述,信用卡公司对于损失和节省的表述。措辞之所以会有效,是因为人们在做出决策时通常会怀有一种盲目和被动的心态,他们的理性思维系统往往懒得将看到的信息变换一种说法,看看是否会得出一个不同的结论。 他们 之所以不去这么做是因为他们不知道如何去推翻这种矛盾。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