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午一个人去了慕田峪长城游玩。
在下摆渡车、去往长城的检票处,一共有三个入口,其中两个入口写着检票,️另外一个入口旁则有石头写着“中华梦石城”五个较为显眼的大字。根据客流量的判断,人潮涌动的第一个检票口应该是登长城最常规的入口,第二个检票口客流量相对较少,应该也是入口,可能路比较偏,而门可罗雀的“梦石城”,想必是没什么看头,毕竟,写着免费, 而且一眼望去,也就是一个有各种奇艺石头的普通公园。
然而,尽管如此,我还是被“梦石城”吸引到了。
公园有流水、有池塘,这很正常,但对长于水边的我,水却有不尽的吸引力,况且,这个“公园”的水看起来还挺清澈。走进“梦石城”,除了水流与水池,最先看到的是各种见怪不怪的石头,但再稍稍往里走一点,就能看到不一样的石头了。细长的石头像竹笋一般耸立,让人开始赞叹。
长城游小感这些石头往回走不远处,就能看到一块石头上写着“慕田水琳洞”。因为没有人,所以往水琳洞方向去的时候不免有些心有余悸,然而,进入洞口的时候,瞬间惊呆了,这不就是印象中张家界黄龙洞的景象——千奇百怪的钟乳石,第一次在现实中看到钟乳石的我心里乐开了花。
长城游小感 长城游小感 长城游小感在水琳洞逛了一圈的我心里久久不能平静,心想:这么好的地方,来的人竟这么少?!
抑制不住内心兴奋的自己,在登长城的时候也就多了一个举动:跟旁边休息的人攀谈,介绍他们去水琳洞参观。
就这样,到从敌火台下来的时候,我一共跟四五家人进行了攀谈。这些人都表示是来爬长城的,不知道有什么水溶洞。听到他们回答的我很热心的告诉他们,水溶洞景象、地点、收费各方面,他们人也纷纷表示一定去看看。
愉悦的我下山时,碰到一家三口。
父亲对孩子开玩笑的说:‘谁在最后下山,谁就出出租车的车费。’
孩子说:‘我第一,妈妈最后,妈妈出,要是我最后的话也是妈妈出。’
······
孩子:‘还有多长时间啊?’
爸爸:‘刚刚还有十分钟,现在用去了五分钟,还有五分钟。’
······
听一家三口的对话,大致可以知道山下有预约出租车等着他们。
虽然知道这一家像是赶着下山,但是我还是忍不住跟他们搭话/推荐水琳洞。
“在山下检票入口处旁边,又一个免费的水溶洞,里面有各钟乳石,感觉挺不错,要是时间不赶可以去看看。”
爸爸说感觉不错,等会去看看,还跟我聊了几句。
听到爸爸的回复我喜出望外,想着还是要多尝试,这家人也不急着那几分钟嘛。
下山出了检票口的我,因为想再去溶洞看看,甚至打算主动请缨的带他们去,但有些内敛的我还是忍住了,于是我在离这家人不远处故作张望,以便走在后面的他们可以主动询问我。
然而,这位父亲出检票口的很自然的走向路边,拿出手机后开始说:“我们到检票口这了,你在哪呢?过来接我们吧……”
听到这几句话,我心里不觉开始变得有些许沉重:明明刚刚跟我说等会就去看看,为什么下山后就直接要走?如果没时间,可以直接告诉我的,为什么还要说自己会去?
根据最开始家人之间随意的对话到最后父亲打电话所说的话,其实就可以知道,这家人是没有时间去看溶洞的,但为什么在跟我聊的时候会说自己有时间去看看?
不禁联想到很多这样的场景:在某一店铺看东西,商家问你买不买,你说等会再买,但实际上你心里很清楚自己不会再买;朋友邀你去做客,你说过两天去,但实际上过两天你早已有其他的安排……
为什么经常会出现如此说的与实际想的如此不一的现象?如果说的与实际想的是一样的,结果会是怎样呢?是不是会有人会说这样做的人不会为人处世,不给别人面子?
家族一直在中国传统中起着非常重要的地位,为了维持家族的和谐统一,人们的性格相应的也被要求比较随和、中庸,我们的文化要求我们不能锋芒毕露,要跟所有人保持一致,知道换位思考,懂得照顾别人的心里感受。
正因为我们经常将要照顾别人心里感受,所以我们不愿意拒绝别人,我们不愿意把真实想法表露出来,我们倾向于应和说话的人的想法,即使我们不愿意或不同意。
虽然说现代社会中的文化跟传统中国文化已经有了很多不一样的地方,但一些根深蒂固的传统观念依然有其存在的土壤,其依然像影响古人一样影响着我们现代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