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重声明:文章系原创首发,文责自负。
有很长时间不看电影了,偶然刷到《换子疑云》,随着镜头的拉开,本想吃完饭就关上电视,却禁不住目不转睛看到了剧终。看完后,第一时间去书房,把影片内容对先生叙述了一遍。最后女主说的那两个字,令我的声音带了哽咽。
电影改编自一个真实的故事。1928年,在电话局工作的克莉斯汀(安吉莉娜•朱丽 饰)独自抚养儿子沃特,然而有一天,母子幸福安宁的生活被打乱了,克莉斯汀下班后,发现儿子不见踪影。
腐败的警方于五个月后找回沃特,但克莉斯汀发现面前的男孩并非自己的儿子。令人好奇心顿起的是,男孩却坚称,自己就是她的儿子。
克莉斯汀三番五次要求警方澄清事实,帮她寻找真正的沃特,却一次次受到阻挠和指责,甚至被警方以妨碍公务为名送入精神病院。这时候,同事、牙医、教师、病友,都在以不同的方式,给予克莉斯汀温暖和帮助,尤其是牧师古斯塔夫,一直在为她的事奔走呼告。
另一方面,探员莱斯特在侦办一件偷渡案时,无意中发现了一起重大的连环儿童杀人案。沃特的失踪案渐露眉目。
同时,那个假的儿子也暴露了,原来,他在电视上看到了沃特的消息,于是与流浪汉共同行骗,他假冒沃特,只为来到洛杉矶,也许有机会可以见到他喜欢的明星,仅此而已。
故事的结局是,杀手被绞死五年后,一个从杀手那里逃出来的男孩儿被找到了,他说,沃特本来有逃跑的机会,但为了救他而返回了杀手的农场。那么到底沃特是否生还,电影没有给出答案。
我想,自己之所以被这部影片深深感动,源于其中的三个元素。
一、去除套路化
近日我参加了理事会第二期读写营,老师的讲解,名作的诵读,在我面前打开了一扇窗。
学习是从诵读训练开始的,老师要求我们每天读某篇名作的一段,快速小声读,不要声情并茂,不要播音员腔调,目的是“喝鱼汤,品滋味”,克服“段落大意,主题立意,中心思想”这些传统上解读的习惯。
老师告诉我们,这些都容易使文章陷入套路化,写作时,不要设定情节,要“沉浸,等待,浮现”,抓住真正打动自己的东西。在此基础上,用精准的语言表达出来,这种语言的力量犹如心弦被拨动,让人为之一颤。
异曲同工,电影和写作一样,同样也要“沉浸”下去,去除套路化,才能抓住真正震撼人心的东西。一部好的电影,总是令人眼前一亮,并回味不已。
这部电影就是由于抓住了故事本身的动人性和情感性,从而充满了感染力。
在观影过程中,我感动于一个母亲的痛苦遭遇和坚韧顽强,气愤于执法部门的不作为、对民众权益的贱踏。看完后,又对电影中的细节和留白部分进行回味和思考:为什么凶手在法庭上说沃特是一个天使,自己并没有杀害他,而在行刑前又发电报给克莉斯汀,要求见面说出真相,在见面后却又什么也不说?
正如有观众在弹幕中所说的全程无尿点,整部电影动人心弦,很多情节让人唏嘘不已,不得不佩服导演对整个电影情节的处理和把握,使整个故事充满了张力与说服力。
如果让我来编这部剧本,我很可能会陷入套路,就像很多以寻子为主题的影片,仅以寻子路上的艰辛,来体现父母之爱的伟大,这样的影片就单薄得多,感染力也就削弱了。
二、人性是主题
无论是影视剧还是文学作品,我想,人性应该是永恒的主题。有人说,不是涉及到人性之类的话题就会被捧为佳作,而是,佳作在人性的展露上很出色。的确如此,人性,是排在作品第一位的,是亘古不变的、永恒的主题。
《换子疑云》有着深刻的社会和时代背景。剧中对警署腐败的描写,对社会一些部门互相勾结的丑恶行为,以及对普通民众遭受不公平待遇的刻画,揭示了隐藏在社会光明下的黑暗与丑陋。只关心大选的市长,只在乎政绩的局长,不负责任的队长,与警局沆瀣一气的医生,冷漠的护士,这些人的自私麻木,促使整个社会更无情,这是一个时代的悲剧。可以看到,在不公正的社会里,个人的力量是那么微不足道,人权被无情地践踏,弱者毫无尊严,只能任由别人摆布。
同时,正是在这样强力的对比之下,我们也才能看到个人力量的独特性和个人品质的重要性,克莉斯汀尽管遭受到了非人的折磨,可是她丝毫没有动摇寻找儿子的决心,从没有丧失追求正义的勇气。这正是让我们观众为之感动,为之震撼的地方。
影片最能体现克莉斯汀性格的一段场景,是在精神病院的那一段。当一个正常人被陷害关进了精神病院,在这样的环境里,你无论怎样表现和表白,在别人眼里都是不正常的,消沉悲痛,会说你悲观厌世,拒绝治疗;反应激烈,会说你过度亢奋,情绪失控。总之,你发出的任何信号都是错误的,真是百口莫辩,完全丧失了人权。但是,克莉斯汀却凭借着强烈的个人意志坚持了下来,并在出院后,通过奔波呼吁,把因与警方作对而被关进精神病院的人解救出来。
影片对人性的刻画,让我们感受到母爱的伟大以及人性的光辉和力量。
三、演员的表现力
一部电影,演员的演绎是至关重要的。克莉丝汀痛苦、焦躁、不安、挣扎的形象,一个视孩子如同生命的母亲形象,被安吉丽娜演绎得淋漓尽致。这也是电影最大的成功之处。
儿子失踪后,她第一时间向警局报案,对方电话回复说无能为力,挂上电话,她在哭泣之余,显得手足无措。当警官来到公司时,她紧张得气都不敢喘,当得知儿子已经找到了,又浑身战栗,抽泣不止,五官被巨大的惊喜冲击得变了形。
在车站接儿子的时候,发言人想邀请她对媒体记者说几句话,但她的眼神明显心不在焉,看见火车来了,不由分说,径直跑过去。一见面,她就发现对面的男孩不是儿子,而那个男孩却说,这就是我妈妈,随后扑过去,抱住她的腿,此时,极度失望的她用手掩住像要失声的嘴,又开始抽泣起来。随后警官说这就是你的儿子、你要接受他之类的话,面对蜂拥而至的记者和群众,她恍惚茫然,整个人就像是在做梦一样。
在精神病院里,她在同医生交谈的时候,嘴唇不时地颤抖,听劝地假装自己是个病人,但依然坚定地认为自己的儿子没有被找回,努力思考如何逃脱出这牢笼。
在与警署的琼斯队长多次交涉的过程中,无论对方说出的话多么伤人,克莉斯汀一直维持着成年人的体面,没有歇斯底里的嘶吼,强烈的情绪都被她极力压抑着,数次在崩溃的边缘,又努力将理智找回。同时,她的目光始终坚定:我要找回我的儿子……
一个母亲的脆弱和坚强,被安吉丽娜体现得丝丝入扣,每一个动作表情都极其到位,耐人琢磨。
在看电影的时候,我多么希望,故事的结局是美好的,这位可怜可敬的母亲最终能够找到自己的儿子。
电影的结尾是开放式的。
在走出警署门口时,克莉斯汀说:“经过今晚,我又看到一样新的东西。”警员问她是什么。她微笑着说:希望。一瞬间,她神采飞扬,似乎整个世界都亮起来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