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林小白
陈道明又演皇帝了。
在热播剧《庆余年》中,陈道明饰演表面温文尔雅,实际城府深沉的庆帝。
不得不说,戏骨坐镇,表演就是风景。
网上有人搞了个《庆余年》互动——提名你最喜欢或最出彩的庆帝的一场戏。
下面有个高赞回答:每一场。
陈道明好像轻轻松松,就演出了庆帝的震慑力。哪怕他只是往那一坐,我们就知道这部剧稳了!
01
“国宝级演员”是大家给陈道明贴上的标签。
《末代皇帝》《围城》《我的1919》《康熙王朝》《楚汉传奇》《归来》……他演过的好剧不胜枚举。
而撇开演技,大家通常会用“清高”来评价陈道明。
翻阅新闻资讯,你会发现,陈道明甚至是个直接到有些刻薄的人。
2014年,在电影《归来》的记者会上,主持人问陈道明,“您和巩俐老师飙戏,是不是觉得特别过瘾?”
陈道明板着脸反问,“什么是飙戏?飙是指竞争吧?有飙车没听过飙戏,是比谁演的好吗?
我们没有飙戏,就是合作,你要是问我们合作得默契不默契?我们觉得很默契。”
还有记者追问道,“和巩俐张艺谋合作感受如何?”
陈道明直接怼回去,“你这么有文化的人,怎么会问这么蠢的问题?”
还有一回,陈道明受邀参加《传承者》节目。有个木偶剧团演了一出《父与子》的木偶戏,现场几个人都谈起自己和父母,大家都说自己很久没回家了,说到最后很多人都哭了。
这时,陈道明冷静地问了句,“你们早干嘛去了?”
他认为,后悔是最廉价的一件事,与其事后后悔,不如多陪陪父母。
陈道明的“清高”言论,还有很多很多。
谈及现在影视剧的炒作风,陈道明毫不避讳,“开拍前不问剧本内容、不要情怀内涵,想方设法找话题、炒绯闻,演员不会演戏没事儿、剧本再烂无妨,只要有绯闻,肯定有收视,怎么可能提升文化口味?”
听到有的明星“借毒减压”的言论后,陈道明斥责,“谁没压力?你有老百姓压力大吗?你比老百姓挣得多、社会关注度高,非说有压力,也是想出名、想风光的压力。用压力解释吸毒,纯属借口,这就是没教养的表现!”
对一些博眼球、没营养的剧,陈道明更是嗤之以鼻。“最近几年,这些剧能面世,是导演脑子完全进水了。”“那些烂剧故事本身就是假的,演员还在那装模作样、声泪俱下地演!”
陈道明如此“狂妄”地评价,是不懂世故吗?
实际上并非如此。
陈道明很清楚,如何做能让听者舒坦,能让自己落个世故圆滑的表现,但他不愿意也不屑于这么去做。
他说,“演员平时废话就挺多的,接受采访,就不要再说些化妆的话了。”
这么看来,陈道明真的挺“刻薄”。
但比起对别人的“刻薄”,陈道明其实对自己更“刻薄”。
曾有导演拿着一份糟糕的剧本,高价请陈道明出演。
陈道明看了眼剧本,直接说剧本太差,自己不会演。导演说他太较真,现在大家都这么拍。
陈道明一听火了,“人家都不对,所以我们也要不对下去吗?干一行有一行的规矩,我是不会拍这样的剧本的!”
对自己有要求,对自己从事的职业心存敬畏,这就是陈道明。
正如导演冯小刚所说,“他是一个清高到只肯在戏里低头的人。”
02
陈道明曾说过,演员的职业操守应是,认真工作,全心创作。
这说来简单的八个字,却伴随了陈道明38年的演艺生涯。
在出名前,陈道明在天津人艺,跑了七年龙套。
跑了七年龙套都没有火,很容易让人产生自我怀疑。陈道明也不例外。
他说,自己是非常一般的一般演员,一般到自己都想改行。
但想归这么想,陈道明还是把跑龙套也当成了一种职业。
七年来,这一场演匪兵,下场演伪军,再下场演特务,最后演八路。哪怕没有台词,也认认真真。
陈道明很清楚,这个世界,不是所有人都能成为主角。不管自己是否出名,演员都只是一份工作。既然是工作所在,哪怕是跑龙套,也要做到极致。
在跑龙套时,有场戏陈道明要演一个工人。为了演好这个角色,陈道明在炼钢厂,待了足足三个月。
“那个时候我就知道,能站在舞台前面说话,这是一个很光荣的存在。”
1978年陈道明考入中央戏剧学院表演系。1984年,因出演电视剧《末代皇帝》中青年溥仪一角而一夜成名。
成名后,陈道明对演员这一职业的敬畏不仅没少,反而愈发坚持了。
每一个角色,他会花很多时间研究。
确定出演《末代皇帝》后,陈道明花了4年时间钻研剧本,对着镜子揣摩角色的心理。
为了演好《围城》里的方鸿渐,身为天津人的陈道明苦练“上海普通话”。两个月减重25斤,只为更加贴近知识青年的形象。
为了演好康熙,他翻烂了《清史稿》。
《建国大业》里阎锡山只有一分钟的镜头,他却为此看完了人物的所有背景。
除了在演戏前仔细刻画人物心理,陈道明还会把演戏的每个细节都做到极致。
在参演《刺陵》时,陈道明不在乎戏份多少,亲自修改了剧本。有传言说他磨掉了三个编剧,只为自己角色的故事线,看起来更合理。
拍《黑洞》时,陈道明所饰演的聂明宇的口罩和手风琴,都是他亲自挑选的。
陈道明甚至要求重新布置聂明宇的办公室,因为道具组原本的设计太浮华。“按理说(这)跟我表演没关系,但是不行,它影响了我。”
拍《归来》时,他不仅改写完善剧本,还说得张艺谋哑口无言。因为担心片场的钢琴太旧,弹不出曲子的效果,他就提前在家弹琴,录好音后带来片场。
“我演得不好的电视剧、电影,我永远不会说是导演不好,也不会说是剧本不好,是我自己无能,你自己没有演好。”
为了不辜负每个角色,从演38年来,陈道明对自己、甚至对剧组的每个环节,有着超乎寻常的挑剔。
这是他与众不同之处,也是他成为“国宝级演员”的原因所在。
对职业保持敬畏,在戏里肯于低头。
不抱怨、不浮躁地一生只做一件事,做到极致,就是高级。
03
现在人们谈起陈道明,说他“清高”,是“演艺圈的清流”。
但把时间倒回30年前,你会发现,陈道明也曾有过浮躁和轻狂。
那时,他凭借《围城》里的方鸿渐一角,成了全国最有名的那一拨演员。
陈道明有些飘了,用他自己的话说,变得自不量力、自以为是,无视比自己能力更强的人。
但恰是拜访了钱钟书先生,陈道明才突然意识到,外在的名利是虚幻的。
在后来的一次采访中,陈道明说:“一个电视剧,烂得不能再烂的,也能把一个人捧红。所以说,当时我得到的名气,完全是得来全不费工夫的。”
陈道明清醒地认识到,自己的成功带着某种运气成分,真正的成功是刻在骨子里的教养。
唯有内心世界的丰盛,才能造就自己的丰盛。
于是,在演艺生涯和世俗声名达到顶峰的时候,陈道明“躲”起来了。
他选择了独处。
有好几年时间,陈道明不拍戏,玩命地读书。
哥哥陈道凯说在天津老家时,“他北京的家中连有线电视都没装,书房里的床堆满了书,自己就睡在一堆书中。”
此后,独处成了陈道明应对浮华世界的良方。
他会避免持续演戏而带来的自我消耗,所以每拍完一部戏,陈道明就会歇上一段时间,自我沉淀。
拍完《英雄》,他歇了一年,冯小刚请他演《夜宴》里的厉帝,他觉得和康熙重复,不肯接,陈凯歌找他演《梅兰芳》,不接,胡玫的《孔子》,同样也被拒绝。
他不屑于靠名气尚在多多捞钱。“赚那么多钱干什么呢?我又不买飞机大炮、航空母舰,人活着是靠内心世界去支撑的,而不是靠穷奢极欲去获取快乐。”
在不拍戏的日子,把自己的小日子经营得热气腾腾,是陈道明十分享受的事儿。
他读书、写字、弹琴、画画、下棋、打球、写杂文,为女儿捏面人、做衣服,为妻子裁皮包……
他说,“这些或许都是‘奇技淫巧以悦妇孺’的事儿,远不如一场饭局来得更有用,但人活着,需要给自己的心灵安一个家,让自己保持自我、本我、真我。”
我们为什么喜欢陈道明?
大概就是因为他的通透。
陈道明热爱工作,敬畏职业,但更爱生活。
他明白平和自然才是人生的真谛,他习惯并善于独处。这才使得他和娱乐圈的大环境格格不入。
他很慢,不焦虑,不浮躁,但这恰恰也是当今社会缺少的宝贵品质。
要知道,比物质暴发户更可怕的,是做一个精神上的暴发户。
始终混迹在名利场中,我们很容易丧失真我,失去纯粹。
唯有独处,才是救赎。
就像陈道明说过的,“现在的社会竞争性很强,却忽略了独处的美德。”
喧嚣带来的无聊感远远大于独处,独处顶多是孤独,但是饱满的。
没有独处,我们终将迷失在生活的“菜市场”中。
正如香港理工大学前校长潘宗光所言,在红尘中要有独处的心,在独处时要有红尘的怀抱。
独处,不是让我们与生活切割开来,而是为了更好地面对生活。
就像《几米》里提到的,独处,是一种能力,懂得享受独处的人,上帝赐予了他们一种额外的幸福。
这种额外的幸福,是能和浮华外界从容对抗的能力。
有了这项能力,我们才能自己的快乐自给自足,并不为世间的诱惑和毁誉而动摇。
知世故而不世故,处江湖而远江湖。
这才是人生大智慧。
—END—
作者简介:林小白。热衷旅行,热爱写作,出版了《行动力》《每天多出一小时》。公众号:林小白向上管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