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如果让你用最少的词表现最意蕴深远的内容,你会想到什么?七言绝句?五言律诗?还是三行小诗?
日本有这样一种传统古诗——俳句,由“五、七、五”共十七字音组成,是世界文学中最短的格律诗之一,充满了无穷的魅力。
俳句始自奈良天皇时期,源发于和歌连歌。古称俳谐,近称俳句。
俳句跻身于文学之列不过四百余年,最初的俳句仍被称为“发句”。俳句在史上经历了两次质的变革,一次是松尾芭蕉把俳句形式推向顶峰,奠定了俳句的艺术地位;一次是正冈子规为俳句定名,并推出科学系统的俳句创作体系,使俳句能够适应新时代的文学精神。
著名日语翻译者郑民钦近期编著的《风雅俳句》春夏秋冬四季系列丛书让今天的我们重新认识俳句,了解俳句的艺术之美。
俳句这种短诗,由十七字音组成,共三句,不讲究押韵,但应有季题,即反映表现季节时令的标题,如春、夏等。其发展至今,已成为一种格调高雅又古典的诗,这诗中承袭了日本诗歌创世以来的审美意识,且以生活中的现实事物来作为题材。从创作者创作出的俳句到阅读者的阅读体验,无不体现出一种美学意蕴。
在日本的俳句发展史上,各个时期都有出名的代表人物。古时有俳谐三祖,江户时代有松尾芭蕉的“蕉门十哲”,之后出现了与谢芜村、小林一茶等有所成就的俳人,近现代有以正冈子规为代表的俳句诗人组织“松风会”。
每个时期的俳句创作者都有自己的风格。松尾芭蕉以“闲寂”与“幽雅”为特征,独具一格,世称“蕉风”。与谢芜村提倡“离俗论”,反对耽于私情、沾染庸俗风气的俳谐,致力于“回到芭蕉去”,成一代宗匠。小林一茶一生经历坎坷,所以他的俳谐充满人情,冷笑里含着热泪,反抗强大同情弱小,忽然而来忽然而去,世称俳句界的彗星。正冈子规反传统写法,重生活内容,既对松尾芭蕉有独特评价,也发掘了与谢芜村的重要价值,树立了一个里程碑。
俳句之美在文字,在声音,在感受。最好还是看原文,那每一个假名都渗透着自然的绮景,还有淡淡的禅味。创作者在创作过程中,使俳句有意象、有内容,还有丰富的内在意义,而这内涵正是俳句的美学来源。
松尾芭蕉有一首以秋风为季语的俳句:石山の石より白し秋の凩,郑民钦译为寺中石山白,秋风更比山石白。一种肃杀的秋季之景立刻浮现,连秋都是白色,这种用通感的手法将触觉的风转换为视觉的白,羁旅之愁浮于纸上。作者对自然的感受之美,心境的凄怆之美得以体现。
同样写秋,与谢芜村看到的是:山暮れて 红叶の朱を 夺ひけり,译为日暮山间色,胜似枫叶红。这别样的秋色,表现出的是如绘画般的构图和色彩,不仅没有秋天的萧条,还带着红叶的热情。这种视觉美的感受仿佛如临其境看到那美丽的山间暮色。
俳句的创作完成,是要给人阅读的。而阅读者在这阅读过程中,有什么样的体验,通过对俳句文本的复义性和多样性,进行层层意义的剥离,唤起一种意象之外的简约之美。在俳句文本的留白处自由想象填白,达到一种超越明确性和完整性的审美。俳句毕竟不是用来理解的,而是用来感受的。
松尾芭蕉有一首俳句:枯枝栖寒鸦,晚秋日暮斜,这首以秋暮为季语的俳句将晚秋萧索寂寥的景象立刻展现出来,季节的变换不仅是俳人的体会,也是阅读者的一种观感,甚至延伸想起李白的《三五七言》:落叶聚还散,寒鸦栖复惊。同样的秋景,一述季节变换的感慨,一谈朋友相聚无期梦难成。
读者在阅读此句时,或许会自比乌鸦,感慨时间的静静流淌,而自己独自栖息在肃瑟暮秋里,好不悲凉。有意思的是,作者本人芭蕉在描绘此俳句时,画的是一群乌鸦和一棵枯树,而蕉门弟子按照句意描绘的是一只乌鸦,这也同现在的我们有着一致的看法。在同一个主题下,这就体现出作者和读者之间的审美意识差异,但读者的阅读体验才是最终接受到的美学意蕴。
又如芭蕉的得意门人向井去来有一首“遥望岩石上,又有一位赏月客。”去来的意思是看到岩石上还有一位观赏明月的雅士,自己在写实。而芭蕉则说,岩石上之人应为自己,“又有一位”则是对于月亮来讲,“我”就是那个赏月客。
在创作者和阅读者之间的意图传达,未必是完全的,读者可以以自己的视角进行审视,这给读者留下充分想象空间的俳句,则更具意蕴之美。所以俳句适合感受。
传统的俳句受季语等的限制,存在一定的形式僵化,审美主题重复的缺点。但它表现的是“日本人民在其美丽的自然环境中生活所产生的心灵感受,已成为日本民族文化的精华”。它不仅影响着和日本人的审美观,甚至影响了日本人的价值观和世界观。
日本人对俳句的审美特征,比如短暂与无常,寂静与流动,闲寂与物哀,这些不仅出现在俳句等文学领域,也出现在他们对现实事物的感叹。
比如樱花之美,日本人对樱花的赞誉无处不在,只因它盛放短暂,又极尽绚烂。初开不多一个星期就要凋谢,花开至繁,开败最后的尊严。这瞬间的绽放唤起人们的哀物之心,去体验这世间美好之物。日出日落,云卷云舒,花开花败,都是时间流淌中的自然之美。
你瞧那“匆匆春将归,鸟啼鱼落泪”,你听那“盛夏阳光里,听见蝴蝶相触声”,你感受那“五六骑,飞驰鸟羽殿,秋风疾”,你期盼那“风重人娇春将归”。周作人形容俳句“简单微妙处,几乎不能着墨”,它以极短的字,展现极致的美。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