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念导论

作者: 偏哲 | 来源:发表于2017-02-08 15:18 被阅读29次

    我们知道概念是人的大脑中对于世界上某些事物的认识。大脑是通过概念来思考世界的,因此,概念本身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我们思维的有效性,用好的概念思考能更快地接近事物的本质,而坏的概念往往会让思维进入迷宫,绕来绕去而找不到出口,最终得不到正确的结论,又或者让思维走错了方向,使了很大的力最终却没有得到任何回报。因此,概念的好坏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话题,在这里,我将重点分析一下什么样的概念才是好的概念,其有什么特征。

    废概念

    曾经有个概念叫“以太”,那是以前人们以为空间中有一种绝对的物质,19世纪的物理学家,认为它是一种曾被假想的电磁波的传播媒质,围绕着它形成了一套理论。

    曾经有个概念叫“燃素”,过去,人们不知道空气中有氧这个成分,那时的人们脑子里也没有“氧”这个概念, 所以琢磨不明白物质燃烧形成的机理。那时候人们认为某个物体之所以可以被点燃,是因为那物体含有“燃素”。于是围绕燃素的理论发展起来了,听起来还不错。

    可是慢慢地随着科学的发展,新的、更准确的、更有价值的概念出现了,新的更准确的概念也形成了,于是,以上过时的概念也成了废概念。

    • 废概念:对于某些事物的解释,在有更好的理论出现后,被取代的原来的错误的概念。

    伪概念

    废概念是错误的概念,但是有些概念是正确的,是一个体系中本来就存在的概念,比如速度、时间、长度……这样的概念都是对的。都是物理体系中一些最基本的概念嘛,都代表这个体系中的特定本体。虽然是对的概念,却有很多概念是没有意义的,无用的概念。

    举个最容易理解的例子,“1、2、3、4”……这些都是数字的概念,也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经常用到的正确的概念,同样,10的5000次方这个数字也是一个概念,代表了一个非常大的数,但它“1、2、3、4”这些概念有什么区别呢?那就是使用的次数的区别。“1、2、3、4”这些概念的使用频率特别高,生活中经常用到,但是10的5000次方是很少用到的,这样我们就可以说前者是更“有用”的概念,而后者是“没用”的概念。

    更进一步,是不是有些概念,既是正确的,又是“有用”的,但依然要被批判一番呢?这就是“伪概念”,既正确又用得很多,但是没抓住本质的概念,比如“阅读速度”。首先这个概念可以是对的,阅读速度嘛,多少时间能看完多少字,这是一个可以量化的指标嘛。然而这却是一个坑人的概念,因为重点关注这个概念后,很容易问一个问题就是:

    如何才能提高阅读速度?

    当提高阅读速度后,实际能从书本中吸收的知识反而少了,因为,真正有意义的概念是:

    理解速度

    一味地提高阅读速度,一目十行,其结果就是看了以后根本就没理解,马上就忘了。真正的理解才是王道,而真正的理解,往往需要一行一行,一个字一个字地,慢慢地看下去,甚至做点笔记,更甚至,需要给别人解释所学到的内容(这也是我现在正在做的事)。

    • 伪概念:既正确又经常使用,但是没抓住问题本质的概念。

    毒概念

    还有很多概念是毒概念,这些概念既正确,又经常使用,还往往让人敬畏和向往,但是,有时却更加害人,比如:

    公平

    人人的内心深处都向往公平,然而公平是有条件的,就是要在权利和尊严上,或者说法律上。在这些领域之外是不是公平呢?其实并没有,世界本来就是不公平的,甚至不公平才是合理的。可是大量的人在理解公平时会断章取义,或者直接追求模糊的公平,最明显的就是认为人类应该追求结果的公平,比如我们亲爱的马克思的思想,大家要均富裕。

    这些本来正确且高贵的思想概念进入广大普通人的脑子时,并没有展示出它的本来面目,而是被人们误解,在高端大气上档次的幻觉中被扭曲成其它的概念,由于其高大上的表象又让人往往深信不疑,最终经常导致悲剧的结果。

    • 毒概念:本身正确高尚值得追求的思想概念,但是由于其本身的复杂性,导致正确理解该概念比较有难度,成本较高,最终容易导致误解的概念。此概念由于其高大上的表象比起废概念、伪概念更难以根除而容易产生不好的影响,故曰有毒。

    什么才是好概念?

    通过以上几个概念的介绍,可以知道对概念的评估的维度包括但不限于:正确性、有效性(是否抓住问题本质)、有用性(是否经常使用)、复杂度(是否容易理解而不产生歧义,即认知成本的高低)。

    那么,一个好的概念就要同时正确、有效、有用,而且容易理解。

    概念的发展

    概念在人的头脑中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认识的深入从模糊到细化的。

    一开始,一个概念往往都是模糊的,没有一个具体的定义,只是在一个很多维的现象空间中,通过聚类得到具有某些明显特征的概念(机器学习术语),比如苹果,在大量的观察中,发现苹果是圆的、熟了是红色没熟是绿色、带一个把……带有这么多特征,但这些特征是这个概念的本质吗?或者说这些特征决定了这个概念吗?不一定,我们看苹果的形状、颜色、是否带把这是3个特征,需要同时满足这3个特征才是苹果吗?不一定吧,同时满足两个或一个特征有时也可以说这是苹果。

    一个概念有那么多特征维度,那么这个概念的定义岂不是很模糊?到底哪几个特征才是本质呢?确实,刚开始认识一个新概念时,与其它概念之间的区别是如此之大,很多个特征维度都不一样,几乎每一个特征维度都能将这个概念从其它概念中区分开(毕竟概念的一个重大作用就是区分不同的东西,好用来思考)。

    这个时候一般还没有接触到该概念更具体的实体,虽然定义模糊,但是依然可以比较明确地区分概念,因为根本就还没有接触更具体的概念,现存的概念彼此之间的区别太大了。当随着认识和了解的深入,本来模糊的概念就更加细化了,有时人们会开始给概念明确的定义。这个概念的各种定义可能都符合这个概念的各种特征,但是表述起来却彼此大不相同。因此一个概念有很多种定义其实并没有关系,因为这个概念的实体都符合这些定义。不过,我们有时会从这么多定义中直觉地看出来某个定义更加地深刻,这种让人感觉深刻的定义就往往是以前很难想到的,或者是真的用很短的描述表述了深刻的特征,能尽可能广泛地涵盖该概念的实体。

    随着认识更进一步地深入,有的概念的定义就如数学公理般地精确了,嗯,说的就是数学和物理等偏理论的概念,这些概念有精确的定义,有精确的边界,没有一点模糊,这样在100%正确的基础上,就能形成极其复杂的模型、思维、结构、理论。就比如数学中各种数论、M理论、范畴论……

    但是如果概念的定义达不到100%的准确,依然是模糊的,那就麻烦了,这就阻碍了这些概念形成复杂理论的可能,毕竟模糊的概念乘以模糊的概念只会越来越模糊,0.95的10次方就只有0.60了。所以,文史哲等等文科的内容建立在比较模糊的概念上的体系,要表达复杂的内容就非常麻烦(相对数学物理等学科来讲),这些内容要么不够复杂深入,要么足够复杂深入的话,就需要很大很大的篇幅,需要很高的认知成本。这也是为啥任何学科都最好能运用数学的原因,数学符号对信息的压缩能力实在是爆棚啊。

    PS:以上的内容其实都可以通过信息论来量化解释,通过很短的篇幅就能表达清楚,不过由于我本身就是用自然语言等等这样模糊的词语写的,因此要写这么大一段,别人还不愿意看……

    写作感悟

    写这些东西太麻烦了,事物之间的联系往往不仅是线性或树状的,但是自然语言都是线性地,文章的结构也顶多是树状,这让我非常不爽。最不爽的就是写作好麻烦,我还不会。

    参考文献:
    《有些概念不能碰:废概念,伪概念,毒概念》,首发自微信公共帐号:xiaolai-xuexi;作者:李笑来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概念导论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inovi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