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四川诸市
都江“艳”照 3 (137-189)

都江“艳”照 3 (137-189)

作者: 2018栏杆拍遍 | 来源:发表于2018-12-20 09:03 被阅读3次

        上接:《 都江“艳”照   2 》照片:55-136

        在秦蜀郡太守李冰建堰初期,都江堰名称叫“湔堋”,这是因为都江堰旁的玉垒山,秦汉以前叫“湔山”,而那时都江堰周围的主要居住民族是氐羌人,他们把堰叫做“堋”,都江堰就叫“湔堋”。

         三国蜀汉时期,都江堰地区设置都安县,因县得名,都江堰称“都安堰”。同时,又叫“金堤”,这是突出鱼嘴分水堤的作用,用堤代堰作名称。

         唐代,都江堰改称为“楗尾堰”。因为当时用以筑堤的材料和办法,主要是“破竹为笼,圆径三尺,以石实中,累而壅水”,即用竹笼装石,称为“楗尾”。

         直到宋代,在宋史中才第一次提到都江堰:“永康军岁治都江堰,笼石蛇决江遏水,以灌数郡田。”

         关于都江这一名称的来源:《蜀水考》说:“府河,一名成都江,有二源,即郫江,流江也”。流江是检江的另一种称呼,成都平原上的府河即郫江,南河即检江,它们的上游,就是都江堰内江分流的柏条河和走马河。《括地志》说:“都江即成都江”。从宋代开始,把整个都江堰水利系统工程概括起来,叫都江堰,才较为准确地代表了整个水利工程系统,一直沿用至今。

        都江堰不仅是世界著名的水利工程,更是一座积淀了几千年中国传统文化精髓的宝库。在伏龙观中,那些历代文人墨客留下的诗文、墨宝,凝聚着先人卓越的智慧和横溢的才华,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更值得我们细细品味,欣赏。但可惜的是,由于我来的时候是阴天,因此有些诗文的照片拍摄不清楚,故无法整理,应该是这次都江堰之行最大的遗憾了。

        走出伏龙观,让我们一起去看看岷著名的飞沙堰鱼嘴吧。这两处工程都是都江堰水利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与周围山川自然景色融为一体,构成了一幅壮丽的山河画图。

       137、下图、 这是在花洲栈道上拍摄的宝瓶口,是岷江水进入内江段后水流最湍急的地方

宝瓶口是湔山(今名灌口山、玉垒山)伸向岷江的长脊上凿开的一个口子,它是人工凿成控制内江进水的咽喉,因它形似瓶口而功能奇持,故名宝瓶口。留在宝瓶口右边的山丘,因与其山体相离,故名离堆。宝瓶口宽度和底高都有极严格的控制,古人在岩壁上刻了几十条分划,取名“水则”,是我国最早的水位标尺。

138、下图、 从宝瓶口向岷江下游看,远处就是著名的南桥 (将在下集介绍)

139 下图、这是都江堰的泄洪道,远处为碑亭

140 、岷江主河道

141、架 在飞沙堰上的索桥

142、在人字堤旁的纪念品商店

143、 眼前这片石堰,就是著名的“飞沙堰”,远景为玉垒山

145 、在碑亭看“离堆”侧面

146、 下图:这就是“离堆”  山伏龙观就建造在此山上,见本博客:都江堰照 2

离堆是河道曲流发展的产物。由于地壳上升,弯曲的河流随之下切,自由河曲就转为深切河曲,若下切过程中伴有较强的侧蚀,导致曲流颈被裁弯取直后切穿,原弯曲河道被废弃,曲流颈与废弃河曲之间的山丘即成为孤立的离堆山

四川大学源环境学院艾南山教授经过考证后提出,颜真卿所作《鲜于氏离堆记》其中有关于离堆“斗入嘉陵江,直上数百尺……不与众山相连属”的记载,被认为是世界上最早研究这种地形的科学文字记载之一。

148、  图右侧山峰,即玉垒山,“ 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杜甫此诗中所描写的,应该就是此地的风景吧。

151 、在碑亭远看离堆

下图、 《 都江堰实灌一千万亩纪念碑》

152、下图、 从碑亭拍摄岷江对面玉垒山上的“斗犀台”

153 、“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

155、 岷江千里奔流,至此进入宝瓶口,下灌成都平原千万顷良田,造就出天府之国

 157、  位于飞沙堰下的外江水闸,正在检修

158、这是外江闸下游

159 、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

160 、沿外江江岸(即金刚堤)前行,远处水尽头就是著名的鱼嘴了

161 、远处是“鱼嘴”下游的外江闸,近处为闸桥前面的索桥,就是“安澜桥”跨越外江的桥段。从此桥过江就是“玉女峰景区”,可惜此桥禁止通行,无法看到“玉女”真容了。关于李冰和玉女还有一段美丽的传说,现也只能心向往之了。

162 、正在维修中的鱼嘴公园 

163、下图、 都江堰纪念碑     位于鱼嘴公园的分江亭东侧

164、下图、都江堰碑记---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四川省人民政府立

165、下图、 碑阳文字: 都江堰 

167 、 安澜桥

       安澜索桥又名“安澜桥”、“夫妻桥”。全长240多米,飞架岷江南北,是古代四川西部与阿坝之间的商业要道,是藏、汉、羌族人民的联系纽带。 

168、 远处是安澜桥在玉垒山畔的桥头亭

169、 隔江远看正在维修中的“二王庙”

170、 远看玉垒山顶、云雾之中的“秦堰楼”,塔吊依稀可见。

171 、安澜桥头的“分江亭” ,从此亭向右即可上安澜桥

172 、安澜桥简介

        横跨内外江,全长261米,古名“珠浦桥”,宋代重建,明代毁于战火,清嘉庆8年(1803年),邑人何先德夫妇倡议重建。桥成,两岸行人狂澜安渡,更名“安澜桥”,时人也称“夫妻桥”。

173、安澜索桥:始建于宋代以前,明末毁于战火。索桥以木排石墩承托,用粗如碗口的竹缆横飞江面,上铺木板为桥面,两旁以竹索为栏,全长约500米。现在的桥,下移100多米,将竹改为钢,承托缆索的木桩桥墩改为混凝土桩。坐落于都江堰首鱼嘴上,被誉为中国古代五大著名桥梁之一,是都江堰最具特征的景观。

174 、外江水闸,激流澎湃,涛声震耳

175、“鱼嘴”是都江堰的分水工程,因其形如鱼嘴而得名,它昂头于岷江江心,把岷江分成内外二江。西边叫外江,俗称“金马河”,是岷江正流,主要用于排洪;东边沿山脚的叫内江,是人工人工引水渠道,主要用于灌溉。

           这就是著名的“鱼嘴”,是都江堰水利工程的三个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176、从鱼嘴外江一侧,看岷江上游

177 、都江堰工程三个组成部分:1、鱼嘴把岷江分为内江和外江,内江用于灌溉,外江用于排洪。2飞沙堰是在分水堤坝中段修建的泄洪道,洪水期不仅泄洪水,还利用水漫过飞沙堰流入外江水流的漩涡作用,有效地减少了泥沙在宝瓶口前后的淤积。3、宝瓶口是内江的进水口,形似瓶颈。除了引水,还有控制进水流量的作用。

            下图、这是鱼嘴处的内江一侧

178、都江堰的治水三字经,是前人治理都江堰水利工程的经验总结和行为准则。即:“深淘滩,低作堰,六字旨,千秋鉴,挖河沙,堆堤岸,砌鱼嘴,安羊圈,立湃阙,凿漏罐,笼编密,石装健,分四六,平潦旱,水画符,铁椿见,岁勤修,预防患,遵旧制,勿擅变”。

           下图:刻在石栏柱上的治水三字经:深淘滩 低作堰

 179、     岷江水在鱼嘴处分流,进入内江

 180 、   鱼嘴简介:鱼嘴分水堤位于岷江出山口1950米处岷江江心,形如弯月,前端扁平入水,形如鱼的嘴巴,故名“鱼嘴”。是都江堰水利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分水堤位于渠首顶端,迎着岷江波涛,巧妙地将江水分为内外两江。外江是自然河道,其作用是在雨季排泄大量洪水。内江是礼部率众开凿的河道,它把江水源源不断地送往成都平原进行灌溉,具有神奇的“四六分水”和“二八排沙”功能。

181 、这是都江堰治水用的“竹笼”和“杩杈”

竹笼:由当地的慈竹、白甲竹编制而成,内装卵石,用以护岸、做堰。杩杈:也称为“闭水三脚”,常用于截流、防洪、调剂水量。用原木做成三脚架,架间用檐梁连接,在向水面插签子,置竹芭,加培粘土即成。

182、   内江,护栏左边栏板上浮雕的即是“竹笼”用在护堤的画面。右边栏板上,是用“杩杈”截流的画面。

183、 近处为“分江亭”,远处山顶上的建筑为正在建设中的“秦堰楼”

184、岷江滔滔恶浪,没有修建索桥前,民谣有“走遍天下路,难过岷江渡”之说。

        清嘉庆八年(公元1803年)五月十五日,岷江白沙渡渡口翻船,一百余人葬身鱼腹。如此惨状,令私塾先生何先德夫妇坐卧不安,他俩察看地形,翻阅建桥史料,请教当地水、木工人,报经官府,亲自游说八方募集资金,清嘉庆九年五月带领四乡百姓动工建桥。桥尚未完工时,两个樵夫不听劝阻,顶风过桥,因而落水丧生。渡口“把头”买通官府,诬告何先德以草菅人命之罪。何先德先生含恨九泉。何妻强压悲愤,继承夫志,完成了索桥的修建。桥上横铺木板,竹缆为栏,行走平安,故名“安栏桥”,后改安澜桥,取不畏波澜,安然过江之意。人们为感激何先德夫妻的功德,又称此桥为“夫妻桥”。

        下图:走在安澜索桥上,现在只开放跨越内江的这一段桥,走在桥上颤颤悠悠,当人多的时候,桥面晃动的就更厉害了

185、 在安澜桥上看岷江上游

186、回望“分江亭”

187 、从安澜桥看岷江下游

188、 从安澜桥看鱼嘴

189 、这是伫立在安澜桥头、内江江边的何先德夫妇塑像

                何先德简介

何先德:祖籍贵州毕节人,其祖父何文臣因避乱入川,于乾隆五十年(1786年)置业定居灌县。其父何九旸、其母马氏,生二子五女,何先德为长子。何先德生于乾隆四年(1739年),妻杨氏生于乾隆八年(1743年)。何先德夫妇一生孝义公直。清嘉庆八年(1803年)五月十五日,因见白沙渡翻船淹死一百多人。上呈建议修桥。何先德夫妇四处集资,为建桥出力甚多。嘉庆九年(1804年)五月动工,功成开桥,取名为“安澜桥”。民间为了纪念何先德夫妇,又称为“夫妻桥”。

         未完:请看下集---都江堰照 4

(原创) 都江“艳”照 3   2011-01-28 20:43  发表

2018.11.28   阅读(1066)| 评论(29)    网易博客

相关文章

  • 都江“艳”照 3 (137-189)

    上接:《都江“艳”照 2》照片:55-136 在秦蜀郡太守李冰建堰初期,都江堰名称叫“湔堋”,这是...

  • 都江“艳”照 (4)

    来都江堰/青城山国家4A级风景区旅游,在景区内经常会看到“拜水都江堰,问道青城山”这句话,它写在各风景区大...

  • 都江“艳”照(1)

    都江堰,中国古代最著名的水利工程之一,也是我在四川工作期间,旅游计划中要拜访的重点目的地之一。 我计划...

  • 都江“艳”照 2

    上接:(原创) 都江“艳”照(1)【照片01-54】 伏龙观,是离堆的主要建筑群,也是都江堰景区文化遗...

  • 都江“艳”照 (6)夜色撩人

    上接:都江“艳”照 (5) “拜水都江堰、问道青城山”,我来都江堰之前,就听家在都江堰的朋友说过,堰城...

  • 都江“艳”照及传说(5)

    上接:《都江“艳”照 4》 在都江堰景区,沿岷江内江边林深苔滑的“松茂古道”前行,过了“禹王宫”,...

  • 都江“艳”照(7)古城新貌

    从玉垒山上经“十王殿”下山,穿过景区牌坊,便到了都江堰古城。 都江堰市的历史可追溯到在夏禹时代,史...

  • 当诗人发问 ——读冉杰组诗《三问都江堰》 文/齐凤艳

    当诗人发问——读冉杰组诗《三问都江堰》文/齐凤艳 这是冉杰老师一次都江堰行走中写的诗作。读《三问都江堰》,我一边看...

  • 145. 艳艳烈日当头照

    艳艳烈日当头照 浑身凉气嗖嗖冒 别人短袖加长裙 我是牛仔运动鞋 背迎太阳半小时 外热内冷对抗赛 南方湿气困一年 但...

  • 蜀往今来—2017.7暑期成都、重庆之旅(Day3、4)

    Day3:都江堰(以秦国蜀郡太守李冰修建的都江堰水利工程而得名,被誉为“天府之源”。) 都江堰是国际旅游名城,古老...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都江“艳”照 3 (137-189)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inqzq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