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世界上有各种各样的人,恰巧我们成为了朋友,这不是缘分,只仅仅是我们本就应该是朋友。
——《绿皮书》
前段时间,从网上看到第91届奥斯卡奖颁布,最佳影片颁给了《绿皮书》。随后这部影片在国内上映,口碑一直不错,顿时对这部电影充满了好奇。
看完之后,内心十分平静,带着一种暖暖的感觉。以前看《摔跤吧爸爸》、《我不是药神》《流浪地球》这些不错的电影时,中途都会有那么一幕戳中泪点,情绪涌上心头。但《绿皮书》,却看得非常舒服,没有任何违和感,说是喜剧,却能感受到一种恰到好处的幽默。在短短的2个小时里,讲了一个极好的故事。
影片主要剧情是一个开车巡演经历,主人公托尼,是一个白人混混,做事我行我素。谢利则是一个身份高贵,经常在上流社会中演出的黑人,有原则有教养,结合美国当时的时代背景,这两种身份的反差形成了很有意思的对比。谢利准备到南方进行音乐巡演,需要找一位很能“解决问题”的司机。
在巡演真正开始之前,影片就把两个人做了充足的铺垫。
托尼属于为了生计而奔波的白人群体,在夜总会里通过耍技俩来获得别人的小费,通过暴力摆平寻衅滋事的家伙,会所暂停业后,为了维持生计,又与朋友比赛吃热狗,赢得赌注,之后又把自己手表给典当了等等,这些情节都把托尼的形象基本塑造好了:精明、粗暴、顾家。为之后去当谢利的司机,陪同巡演的经历创造了条件。
而中间有一个小插曲:由于厨房地板发霉,托尼妻子请了两个黑人来维修,并递给他们水喝,托尼看到后很反感,事后把两个杯子都扔进垃圾桶,体现了白人和黑人的那种种族隔阂和歧视,也是对故事背景的交代。
关于这些铺垫的细节还有很多,包括第一次见面的谢利问托尼是否介意为黑人工作,电话里,谢利礼貌的询问托尼妻子是否同意托尼离开两个月的时间。一方面是生活所迫和托尼的能耐使两个人达成合作,一方面是两个人的身份及地位的巨大差异,故事就此展开。
在这样的差异下,矛盾和冲突是必然的,但是如何温柔又不刻意地展开这些冲突并化解矛盾,却是一门艺术。
谢利是一个内心孤独,但是恪守原则,并且表现得让自己很有教养的一个人,很多时候可以感受到,他并不开心,只有在一次又一次地表演之后,掌声响起时,嘴上露出地那一抹微笑,才能真切地让人感受他被肯定、被尊重的快乐。在那个时代,黑人群体被歧视,被排斥,他愿放弃成倍的报酬,鼓起勇气,顶着重重障碍到南方巡演,就是希望自己以及更多的黑人群体可以被尊重,被平等地对待,而这一切,都很难,很难得。
托尼粗鲁的外表下,则有着一颗诚挚的心。他为了能够完成合同约定,在和谢利产生矛盾的时候,选择了克制,表面上看是为了拿到报酬,实际上,也看出他内心对谢利的那份尊重,让彼此之间建立了很深的信任。在印第安纳州汉诺威音乐厅,负责检查钢琴的托尼到了台上,发现钢琴不仅破旧,里面还积满了垃圾,根本不能用,工作人员对此不屑一顾,托尼一挥拳头就过去。到另一个地方,托尼发现谢利被警察抓了,则通过贿赂的方式将谢利解救出来,告诉谢利,他不在的时候,哪都不许去。他知道什么时候要忍,什么时候该上。
剧情的美好之处在于,在两个人相处磨合过程中,都被对方的言行举止所影响,朝着更好的方向发展。
托尼对谢利说:
“我父亲曾经说过,无论你做什么,百分之百地做,工作就工作,笑就笑,吃饭的时候要像最后一顿。”
“世界上孤独的人都害怕迈出第一步”
谢利对托尼说:
“你永远不会以暴力取胜。只有保持尊严才能战胜一切。”
“成为天才是不够的,还需要勇气改变人们的心灵。”
谢利一步一步从拘束封闭的状态中走出,托尼则受谢利的感染,反思自己的冲动与鲁莽。
谢利本是一个很难快乐的人,因为他要承受很多压力,每天活在活在严谨的秩序里,就为了他身上的那种使命感,他有需要实现的东西,他要和不平等对抗,他要争取他应得的尊重。当在半路上,看到一群正在土地上艰辛劳作的黑人同胞投来的目光,他有点不知所措,他属于这个群体,却又无法帮他们改善环境,自己西装革履,有点惭愧,又充满同情。
好在,影片用了一种很温暖的方式,将他内心的煎熬慢慢释怀,从托尼身上开始,到好心警察的关照,他体会到了不一样的感觉。当第二次在夜里行驶,警车开过来让他们两人停车的时候,谢利以为又是来搜检身份证,在车子后座表情凝重,但是当手电筒的光打到他脸上,警察说,发现车子轮胎坏了,需要更换一下,并嘱咐他们路上小心,圣诞快乐。
谢利内心的感觉瞬间变化了,他第一次这样感受到被白人群体的关照和尊重,原来,他也可以和其他人一样,也是可以获得尊重和平等对待的,并不因为他是音乐家还是什么艺术家。
影片最后,圣诞夜谢利反当托尼的司机将托尼送到家,托尼家人团聚。谢利回到家后让管家回家陪家人,并主动登门拜访托尼,在一片喜悦和祥和中结束。至此,谢利决定走出孤独,打开自己的内心,面带久违的微笑,故事圆满收尾。
电影融合了很多元素,平等,原则,勇气,责任,尊重,信用,爱情,友情,亲情……加上娓娓道来的情节,精湛的演技,值得奥斯卡最佳影片。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