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常常会有各种各样的“应该”预期。孩子应该听家长的话,学生应该好好读书,父母应该慈爱,配偶应该温柔,下属应该勤勉工作,上级应该及时认可,自己应该自律,亲戚朋友应该要帮忙……
这些听起来习以为常的“应该”思维,其实是不利的。
因为,这会带来消极的情绪。
当你认为事情是应该的,那它们就被认为是必须做到的。
因此,即使确实做到了,也只是达标而已。没有什么可兴奋的。
但如果没做到,预期落空,就会带来沮丧、忧愁、焦虑等消极情绪。
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现实是现实。世界不会以我们为中心,完全按我们的期望发展。所以,在应该思维下,十之八九会有消极情绪。
拿我自己来说,我就有很多的应该思维。工作就应该做好,身体应该锻炼,行事应该自律,内心应该平和……
结果是,反而时不时会沮丧、焦虑。有时是因为自己没做到,有时是因为别人没做到。
举个例子,我觉得别人应该听明白我说的话。当别人没理解我的真实意图时,我会焦虑,有时甚至会忍不住发火。然后,等发完火,又觉得自己本该心平气和,而不应该发火的。又沮丧了起来。
有人可能会说,高标准严要求才能进步更快。这话并没有错。
如果把高标准严要求作为愿望,按这个方向去努力,那自然是极好的。
但是,如果把高标准严要求作为应该的标配,一旦没能达到,就反而会带来消极情绪。
所以,更有利的做法是,区分“美好的愿望”和“应该的必须”。它们间最大的区别在于:能否容忍现实与其之间差距。前者视差距的存在为正常现象,而后者则不能容忍任何差距。
其实,没有什么是应该的。
别人对你好,不是理所当然,要感恩。别人对你不好,也是正常的,这就是现实。当自己发脾气时,也接纳自己做为人也会有情绪,以后多学习情绪管理就是了……
同时,有的只是对自己、对别人的美好愿望。希望自己变得更好,希望别人变得更好,希望世界变得更好。
如果事情发展如我们所愿,那就太棒了。如果现实与愿望有差距,没关系,想办法,继续努力。看到没,看成是愿望,因为不会陷在消极情绪中,反而可以更专注于寻找新的方法。
可见,有时候能改变对世界,对他人,对自己的看法,你的世界就彻底变了。
在我们用行为去改变世界的同时,在与现实的互动中,世界也改变了我们的思维。我们管这叫做成长。
记住,没有什么是“应该的”,只有美好的愿望。你的美好愿望是什么?
网友评论